2025年10月25日,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城市治理与政治发展”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探讨“空间视野中的城市政治学”。本次会议包含开幕式、论坛主旨演讲、分论坛以及总结发言四部分。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杨雪冬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会议主旨。城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引擎和主场地,政治发展必然是基于城市。城市治理研究也是中国政治学发展必须占领的新基点、必须深耕的新场域。“城市治理与政治发展”会议旨在赓续三校历史上的合作传统,打造能够体现清华、南开、山大等高校学科特长,着眼于预流的开放性学术平台。

杨雪冬主持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马奔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郭道久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马奔教授指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议题,期待会议推动城市治理研究的深化与创新。郭道久教授回顾了三校合作的历史渊源,强调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友谊传承与前沿探索的载体。刘丰教授强调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举办城市治理与政治发展会议是构建学术共同体,助力青年学者成长的重要举措。

马奔致辞

郭道久致辞

刘丰致辞
随后,三校有关领导为本次会议“优秀青年论文奖”获奖者颁奖。在坚持上一届确立的评选标准的基础上,本次“青年论文奖”评选更加突出原创性标准。如果投过多个会议,即便质量更好,也不能入选。经组委会专家审读,华中师范大学姜修海的论文《建构“新地域性”: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空间逻辑》,西南政法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阚艳秋、邢普耀的论文《区域“环境 - 经济”跨领域协同新机制的理论建构与生成机理——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分析》,清华大学单雅杰的论文《制造流量街区:超大城市经营城市的策略——以上海市J区为例》获评本届“青年论文奖”。

“青年论文奖”颁奖仪式
开幕式后,论坛主旨演讲上下半场分别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锁利铭教授、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张开平主持。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张小劲发表了题为《中国城市的发展:理想、现实与未来——增长极及其相关理解关照下的观察》的演讲。他从宏观尺度提出,中国城市研究应关注“城市体系”与“增长极”的政治经济意义。他强调超大城市不仅要宜居宜游,更应注重宜业宜创,通过数字治理与制度创新提升综合竞争力。他比较了南北城市发展差异,指出城市治理需在复杂结构中寻求经济、社会与政治功能的动态均衡。

张小劲演讲
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王为发表了题为《弘扬首都功能核心区使命价值,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的演讲,他分享了东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区的治理经验,提出“多元共治、网格治理、接诉即办”三条路径。他通过“小院议事厅”“暖新驿站”等案例,展现了如何通过党建引领与群众参与,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东城区以12345热线为抓手,推动诉求响应与矛盾化解,在超大城市治理中体现了政治温度与治理效能的有效统一。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副书记,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颖发表了题为《文化赋能与复合共治——从杭州良渚区块看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的演讲,她以杭州良渚区块为例,探讨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的路径。她指出,良渚通过复合治理、文化科技融合与空间社群互动,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实现了文物保护、社区营造与产业协同。她强调,城市更新应从“建筑改造”转向“社区培育”,政府应扮演平台搭建者角色,与企业、社会共同构建有认同感与创造力的未来家园。

孙颖演讲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郭道久教授发表了题为《以流量促韧性:信息驱动的城市治理变革》的演讲,他提出“信息流量驱动韧性城市治理”的理论框架。他指出,数据流动正在重塑城市治理的逻辑与结构,推动城市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预防。通过打破信息孤岛、构建协同网络,城市可形成更灵活、更精准的响应机制,从而在风险中保持系统稳定与持续进化。

郭道久演讲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锁利铭教授发表了题为《现代化城市体系的结构、模式与优化》的演讲,他系统阐释了“现代化城市体系”的理念与结构。他指出,中国城市化进入稳定阶段,应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与中小城镇的协同发展。他强调城市治理应从“竞争逻辑”转向“互嵌式竞合”,通过数字驱动与政策协同,构建大小协调、城乡融合的人民城市新格局。

锁利铭演讲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黄晴教授发表了题为《“感”“知”城市:实验转向如何重塑城市政治研究议程?》的演讲,她倡导城市研究的“实验转向”,通过VR、脑电、行为追踪等方法捕捉市民的具身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感官正义”“身体政治”等概念,强调城市治理应关注市民的真实感受与生理反应。实验法不仅能打开政策黑箱,也能为无声群体提供表达渠道,推动城市治理走向人本与精准。

黄晴演讲
“青年论文奖”获奖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博士生研究生姜修海发表了题为《建构“新地域性”: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空间逻辑》的演讲,他以湖北“共同缔造”实践为例,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分析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逻辑。他指出,国家通过权力嵌入与社会激活,重塑治理单元、规则与行为,形成“新地域性”治理机制。这种机制在流动社会中重构了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现代治理提供了空间路径。

姜修海演讲
当日下午,以“空间理论与城市政治研究”、“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转型”、“城市更新与区域协同治理”为主题的三个分论坛分上下半场同时举行。分论坛一由清华大学邱乾主持。会议上半场,北京大学马啸分析了电商时代企业家型地方政府的新激励机制已超越传统的财政和晋升逻辑,转而包括绩效、政治资本和个人成就感激励;中国人民大学肖超伟指出北京老城更新的绅士化效应存在空间分异,历史保护型街区呈“正相关”而普通居住型街区呈“负相关”;清华大学单雅杰提出“制造流量街区”是超大城市经营的新策略,即地方政府转变为“注意力资本”生产者以实现“再中心化”;重庆大学杨少云探讨了城市群协同减碳的多元路径,识别出“制度-行为”、“制度-属性”和“行为-属性”三种双轮驱动模式;合肥工业大学刘雨娆将城市文化空间提升“灵性资本”的路径归纳为“社区归属驱动型”、“认知内化驱动型”与“智情交融型”三种模式。北京大学杨锋、西南政法大学阚艳秋结合自己对具体概念和研究方法的理解进行点评,他们充分肯定了各篇文章的创新点,同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为作者的未来改进提供必要建议。下半场,北京大学杨锋发现公众对“社会结构固化”的感知是提升再分配需求的关键;中共中央党校陈晔认为“人民城市”的核心在于“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的互动,并通过“构想、感知、亲历”三种空间生产机制实现;西南政法大学阚艳秋分析了区域“环境-经济”跨领域协同机制的生成受到结构路径依赖与城市关键属性的共同驱动;清华大学王宁静则以天津铁厂“飞地”为例,探讨了国家主导的“空间生产”是国家、市场与社会力量互动的产物。北京大学马啸、中国人民大学肖超伟分享了对上述研究的感受与建议。他们充分肯定了青年研究者的理论研究,就研究的叙事逻辑、核心概念、要素关系等方面进行点评,并从建设性视角对文章提出建议。

分论坛一合影
分论坛二由清华大学孙宇辰主持。会议上半场,南开大学耿佳皓探讨了城市数治平台间在碎片化与一体化之间寻求平衡的有效互动逻辑。中国农业大学代洪飞基于对我国省级数字政府建设方案的实证分析,提出了通过组合数字政府政策工具创造公共价值的路径。山东大学李世祥认为,应通过运用整体主义理念推动城市社区从“破碎单元”转向“完整社区”。清华大学胡天宇基于对28个案例的比较分析,总结了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的选取逻辑和央地互动下的城市更新路径。厦门大学孙宇认为,空间生产实践中对“附近”的重建能够有效重塑城市社区共同体。深圳大学冉冉研、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胡颖廉肯定了上述研究的成果,并针对文章在理论对话、分类方式、论证简约性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会议下半场,深圳大学冉冉研通过对深圳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探讨,提出全球特大城市如何养育“我们的孩子”的核心命题。清华大学孙宇辰通过比较并整合阿伦特与艾丽斯·杨的理论,提出应建设兼具持久性、包容性与交流功能的城市空间,以在多元差异中重建公共生活。南开大学王宸明基于对北京与东京的比较分析,讨论了首都城市对于境外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制度。最后,在会议的“实践对话”环节,潍坊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李明介绍了潍坊市创新建立的“智慧就业”服务新模式。南开大学郭道久、山东大学李振对各项研究成果表示肯定,同时对文章的问题聚焦性、学理性以及创新性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方向。

分论坛二合影
分论坛三由吉林大学柏然主持。会议上半场西南政法大学政张国军提出社会工作在驱动超大城市服务型治理过程中呈现出从“均等化”到“精细化”的发展路径;上海交通大学康方沉从党群服务中心的实践切入,探讨了空间塑造认同的逻辑与路径;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董祎璠总结了地方政府在指标绩效考核的前提下存在协商沟通的行为机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培洋从学理内涵、理论框架与治理逻辑三方面,初步构建起数字时代的灾害政治学;南开大学张杨子涵基于超特大城市的视角,探讨了民族社区的空间塑造、类型划分及互嵌式建设发展模式。山东大学黄晴、海南大学谢伊云对上述报告予以积极评价,并围绕核心概念、理论范式及学术对话空间等议题与报告人展开探讨。会议下半场吉林大学柏然从国家纵向治理体系现代化视角出发,剖析了从共识转化为行动的城市群跨行政区合作路径;吉林大学王鼎量结合城市更新中的“拆围透绿”实践,分析了微治理的运作过程及其成效;天津大学徐晶晶通过调查实验,探究数字行政负担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机制;南开大学王智睿以任务清单为研究对象,阐释其推动政府履责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清华大学教授与西南政法大学张国军充分肯定了上述研究在理论创新与方法运用的突破,并就理论深化、研究细化等方面提出意见。

分论坛三合影
博士生专题论坛由清华大学邢羿飞主持。山东大学卢腾建构“合法性-参与性-公共性”分析框架,讨论了文化治理驱动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生产及治理效能转化的过程机制。南开大学左翔羽通过对A市1082份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居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的依赖心理及其对公共服务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李海林基于C市“四型社区”试点案例,从组织调适视角分析政策试点与科层制的适配机制。复旦大学张锦松通过大数据+案例的混合研究方法,揭示公共空间在“包容性—倾斜性”张力下的隐性排斥现象。南京大学吴文旭基于常州市C社区的田野调查,阐释日常生活空间治理如何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南开大学杨帆副教授对上述研究做出点评,并就发问方式、理论建构与实证结果呈现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博士生分论坛与圆桌讨论嘉宾集体合影
为推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领域博士生学术共同体建设,本次会议特设圆桌对话环节,围绕“无用的‘鸡肋’还是创意的摇篮:社科博士生工作坊何以解忧?”主题,邀请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十二位嘉宾展开深入交流。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长聘教授杨雪冬在致辞中指出,博士生学术工作坊是培养青年学生学术能力的关键载体,也是促进学术共同体成长的重要依托。他强调,应当强化制度化支持与跨校协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博士生学术交流平台,助力青年学者学术成长。

杨雪冬致辞
在对话环节,各校嘉宾依次介绍了本校博士生工作坊的组织形式、活动机制与院校支持等方面的情况,并围绕“如何平衡制度建设与灵活性”和“共享创意、共入田野与共创成果三者之间的衔接与挑战”两个议题展开了集中讨论。与会嘉宾认为,博士生学术工作坊的生命力在于“自下而上”的学术自由氛围,但基于“顶层设计”的制度化支持同样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未来要依托“城市治理与政治发展”系列学术会议持续开展博士生专题论坛,充分联动各方力量打造环渤海地区博士生工作坊(沙龙)交流机制,并主动对接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学术共同体建设联动。
三个平行论坛结束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郭道久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的总结环节。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振教授、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讲师孙宇辰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郭道久教授分别代表三校总结致辞,回顾本次会议的讨论盛况,讨论未来会议的发展计划。最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郭道久教授代表下届“城市治理与政治发展”会议主办方发出诚挚邀请,期待广大专家学者2026南开再相会。

李振总结

孙宇辰总结

郭道久总结
“城市治理与政治发展”系列会议始终秉持开放交流、打破藩篱的态度,本届会议共收到来自57所高校(单位)投稿的论文233篇,投稿数量和会议规模均位居历届之最,不少高校和学者为系列会议中的“新面孔”。自会议创立以来就始终秉承关心青年、助力青年的立场。继第三届创办“青年论文奖”后,本届又设立了“博士生分论坛”,为参与分论坛的青年博士生提供住宿资助。本次会议召开正逢贯彻学习2025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之际,未来三校机构将接续会议宗旨,发挥各自学科优势,乘势而为,共同努力,在伟大的中国式城市化进程中携手贡献更大力量,更好推进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