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金奖个人,是为表彰和宣传在本年度社会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个人、促进社会实践价值传播,由校团委面向参与本年度社会实践的全体学生开展的个人评奖评优,每年评选出的金奖个人全校不超过10名,其中本科生不超过7名。
经过函评、答辩等环节的层层筛选,我系22级本科生马俊博同学获评此项荣誉,这也是政治学系首次有本科生获得这一校级社会实践个人最高荣誉。
马俊博,社科学院政治学系2022级本科生,现任至善书院团工委副书记。除本次获得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金奖个人,他已参与13次社会实践,其中10次担任支队长,8次获得校级或院系金奖。
缘起乡情:努力展现最真实的故乡
作为一名疆籍学子,他曾无数次被误解为“住在沙漠里”“骑着骆驼上学”,也不止一次听到周围的人讨论新疆是如何贫穷、环境是如何恶劣。因此,“向世人揭开新疆的面纱”成为了他投身社会实践的原动力与出发点。
他的实践支队长生涯以三段新疆实践为起点,分别前往新疆库尔勒地区、新疆喀什地区、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在带领同学们深入新疆开展调研的同时,也力求还原并展现南疆乃至整个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他想为家乡正名,告诉大家:新疆早已不是昔日黄沙万里的戈壁滩,而是一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发展势头如火如荼的热土。
他用校歌中“西山苍苍”为这三个支队命名,既是表明实践要在西部荒漠戈壁中展现新疆的发展新颜,更是向故乡保证,他决心要将一身所学投入西部大开发的伟大事业,让全国乃至世界看到新疆最真实也最美好的明天。三次实践,他们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扎根当地生活中进行访谈、调研,整理出近五十万字访谈稿和纪实田野观察,涉及新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地的驻村干部很受触动,告诉他们:“很欣慰看到你们这些高材生,走出去上学,是为了摆脱家乡的贫困,而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
缘续乡思:躬身挖掘最现实的问题
在这三次实践结束后,他进一步问自己:是不是还有更多地方也和我的家乡一样,被忽视,被误解。他是否能做些什么,让更多人情牵梦回的故乡被看见,被支持。
为乡村带去真帮助的前提是发现真问题,以此为新的出发点,他踏上了四次前往乡村的实践,目的是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乡村到底需要什么?
去过了贵州榕江,去过了吉林白城,去过了浙江台州,去过了河南兰考。每当和村里的老人、村干部聊天时,他总会习惯性地问一句:“咱们乡村,需要什么?”而对方也总会这样回答:“咱们村需要什么?什么都需要啊!”
从一次次入户调研开始,到田野观察中去,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集成探索,他看到了吉林白城易地扶贫搬迁中村民心态转变的阵痛,也给出了他们自发调研写作的政策建议;他发现了榕江县域中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窘迫,也带来了身为“过来人”的支教课程与交流讲座……他因此明白,无论是宏观上的土地政策、条块关系,还是微观上的人际关系、政治考虑,从协调上下需求的矛盾,到搭建一座共创的桥梁,这都需要更多人投入到这片乡土。他的实践观,也由“去看见”向“去改变”转变。
缘定兴乡:笃行实干最美丽的事业
如何改变乡村?唯有笃行实干!他意识到,社会实践不仅需要一腔热血,更离不开以“实事求是”为灵魂的科学理论的武装。他在大二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也加入了马克思主义因材施教计划——林枫计划,作为实践团团长,两次组织实践团赴湖南、山西开展社会实践。
在理论指导的实践过程中,他常常组织同学们集中学习经典书目以及理论交流,共同探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其来龙去脉。十八洞村何以成为脱贫攻坚首倡之地?新质生产力如何转型升级?这样的训练,使他越来越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他一直以来身处并实践着的乡村与社会。
作为从西北边疆走出的孩子,他迫切地想把掌握的理论和工具运用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为更多乡村和乡村劳动者带去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基层服务实践中,他带领支队员组织成立临时驻村工作队,自发前往农田、民居、工厂等生产一线,为劳动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谁家断了电、停了水?他们第一时间赶到帮忙维修;谁家群众卧病在床没法下地?他们撸起袖子齐上阵帮忙犁地……实践结束,不少老人抹着眼泪,一遍又一遍念叨着:“常回来看看……”
这些经历极大鼓舞了他的实践热情。从他的家乡走向更多人的家乡,从最初为了让他的故乡被看到,到如今投身让更多乡村被振兴。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又反过来被实践扩充和拓展。走遍好山好水,悟得知行合一,这便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未来,他还将深耕学术,不断沉淀自己,将实践经验与见闻转化为学术研究,继续进行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