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由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金沙讲坛·名家讲坛”在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坛邀请到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副主任、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孟天广教授作《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超大城市治理》主题讲座。
当下,在我国的超大城市中,人口的过度集中带来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紧张,使得矛盾逐渐显现。交通的拥堵、环境的污染等问题,严重妨碍了城市的高品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被越来越多城市管理者应用到社会治理、城市治理之中。

在这场《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超大城市治理》主题讲座中,孟天广分别从生成式AI的创新发展、生成式AI赋能城市治理的机制与路径、生成式AI赋能城市治理的实践创新、生成式AI赋能城市治理的启示与建议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城市治理技术发酵于信息化,发展于数字经济,兴盛于大数据,繁荣于人工智能。”在孟天广看来,城市治理技术发展,经历了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到大数据,再到智能化转型的过程。“第一次技术革命释放人的体力,第二次技术革命释放人的距离,第三次技术革命释放人的大脑。”
正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数字政府不断迭代升级,进入政府治理的“数智”阶段。孟天广表示,随着大模型时代的来临,人类越来越多地将计算任务交付给“用于计算的机器”去完成。“人工智能的核心是像人类一样具有某种思考能力,人工智能核心命题,是让机器掌握完成复杂任务的知识。”
孟天广表示,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至今,人工智能经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呈现从符号智能到专用智能,再到通用智能的趋势。如今,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现出通用智能演进的趋势。“大模型将成为智能时代基础设施。”
讲座中,孟天广从数字时代的超大城市治理到生成式AI赋能城市治理进行了分享。孟天广强调,数字技术“赋能”政府,生成式AI赋能城市治理,数字治理生态应由政府、企业、科技社群和社会各界共同组成,形成合力。
孟天广建议,成都应依托雄厚人才与信息产业基础,全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创新基地,驱动数据价值释放、算力体系构建与应用创新突破,以此作为引擎带动西部发展。同时,成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升全民数字和智能素养,确保人工智能应用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走出一条科技赋能、人民共享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孟天广看来,生成式AI能够应用到公民参与、企业发展、政府治理、社会服务等诸多领域。生成式AI赋能城市治理需要通过阶段部署以及本地部署大模型等方式,为城市治理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决策支持,推动城市治理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展望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孟天广认为,面向未来的城市治理是众治、共治和智治。因此要打造“智能—智治—智效”的智能治理生态体系。“智能是主体,智治是过程,智效是效果。”孟天广阐述说,激发治理主体的“智能”效应,政府是主导者,企业是参与者,公众是使用者,媒体是监督者;构建治理过程的“智治”体系,支撑全社会数智化转型;增进治理效果的“智效”价值,智能政府,智能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协同能力全面提升。智能城市,城市善治共同体。智能社会,以智能城市为空间载体,以智能政府为服务枢纽的全面数智化转型的新型社会形态。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未来的城市治理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孟天广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超大城市治理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为人们带来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
成都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打造普惠化数字基础设施与政府主导的转型模式,在数字文旅、社会治理等超大规模城市应用场景中彰显全国引领性与示范价值。围绕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孟天广建议,一是要构建普惠开放、创新宜居的AI基础设施环境;二是要深化垂直类AI智能体应用,惠及市民游客,坚守人民中心立场;三是要构建“政府—企业—人才”协同的创新生态,以数据资源、创新能力与数字素养的有机联动,强化国家创新中心功能,为文商旅体战略提供核心支撑。
在讲座的最后,孟天广还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回答大家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中的疑问。现场观众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他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未来超大城市治理的发展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