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22日,第十四届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会议期间政治学系师生积极参与活动组织和会议研讨。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胡悦参与圆桌论坛“政治学的传统与创新”研讨活动,政治学系学生团队承担平行论坛“技术变革与国家治理青年论坛”组织工作。平行论坛论坛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2024级博士研究生邢羿飞主持,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子,围绕“国家建设与政治发展”开展深入交流。活动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常多粉、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侯为刚担任点评人。


本次论坛研讨了三篇青年学者论文,第一篇文章由北京大学李祉球同学以《国际技术扩散的政治逻辑——以半导体在东亚扩散为例》为题展开汇报。文章探讨技术扩散背后的政治逻辑,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技术生命周期”模型,分析“技术领先者”的网络性权力如何动态演化并影响扩散策略。文章以美国对东亚三地半导体技术扩散的不同策略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当赶超国在价值链不同环节对技术领先国形成挑战时,后者更可能采取政治遏制而非经济合作策略,且“是否为盟友”在政策力度上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在点评环节,侯为刚老师肯定了文章的理论构建与案例分析厚度,建议作者进一步凝练研究问题,将重点聚焦于“何时、为何以及如何进行技术遏制”。常多粉老师则认为文章理论视角较新但案例边界略显模糊。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增强逻辑连贯性。

第二篇文章由清华大学全鑫同学以《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政务公开满意度——基于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分析》为题展开汇报。文章依托CSS多期数据(近5万个样本),构建混合截面数据结构,发现满意度呈“U型”变化趋势,互联网使用在早期阶段负向影响满意度,随着数字政府建设推进,该负向效应显著减弱,尤其在高数字化地区显现缓和趋势。在点评环节,常多粉老师认为文章的核心变量设置仍显简化,建议丰富“互联网使用”的测量维度,并强化理论对话的系统性,以避免过度依赖数据描绘而忽视概念解释。侯为刚老师建议研究应围绕“公众认知的政治机制”进行理论回应,他还提醒作者注意竞合解释变量的遗漏(如政治兴趣、媒体素养等)以及政策语境变迁带来的制度背景差异。

第三篇文章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王寰宇以《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警察信任——基于CSS数据的多重中介和异质性分析》为题,分析当前互联网环境中涉警舆情对公众信任的影响机制。文章将警察信任视为政治信任的子构成变量,结合“谈话理论”“偏态传播”与“去中心化”的媒介理论,构建互联网使用对信任产生负向影响的逻辑链条,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等方式进行路径分析。在点评环节,常多粉老师认为应对警察信任这一概念做进一步细化和说明,尝试从互联网使用类型等角度提供更加充分的解释。侯为刚老师建议研究应在实证分析之外进一步强化研究的理论对话。
在提问环节,与会同学围绕半导体技术在东亚地区的扩散过程等问题与论坛与汇报人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据悉,该平行论坛也是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半月沙龙博士生交流机制的重要合作尝试,后续也将持续开展交流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