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应星教授撰写《清华社会科学》复刊词

2019-06-30

2019年6月30日,《清华社会科学》复刊座谈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实体书正式推出,并刊登了清华政治学系长聘教授应星撰写的复刊词:

“人文日新”的清华园曾经诞生过众多的社会科学大师:潘光旦、萧公权、陈岱孙、王铁崖、陈达、吴景超、钱端升、费孝通、张奚若、浦薛凤、李景汉、戴世光、朱君毅、唐钺……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不仅让清华大学巍然耸立于大学之林,也在中国社会科学整体传统的创立过程中与有荣焉。1935年10月,由吴景超领衔的清华社科学人创办《社会科学》季刊历经抗战烽火而绵延不绝,到1950年10月止,共出版6卷15期。时至今日,在翻阅一本本泛黄残破的旧刊时,我们仍可领略到彼时清华社会科学的恢弘气象。

40年前,曾经遭遇曲折的中国社会科学重获新生。“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清华大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渐次展开了新布局,在极短时间内再度跃然而为社会科学重镇。2019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决定以集刊的形式复办《社会科学》,并更名为《清华社会科学》,暂定每年2辑,今后逐步恢复为季刊。《清华社会科学》在近70年后的复刊,旨在发扬老清华社会科学的传统,提升新清华社会科学复兴的成就,为实现清华文科“高原更高、高峰更多”的新格局,打造一个新的平台——

首先,《清华社会科学》既是走在前沿的,又是不断溯源的。面对大时代不断涌现的新课题,我们需要呈现并引领具有清华特色、世界一流的因应态势。有基于此,诸如计算社会科学、实验社会科学这类前沿研究将会成为本刊的一个鲜明亮点。然而,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之处,在于它必须始终面对经典作家们提出的问题,必须与孟德斯鸠、托克维尔、亚当 · 斯密、韦伯这些“我们永远的同时代人”一起思考,必须与陈寅恪、王国维、费孝通、萧公权这些民国人文社科传统的奠基人不断对话。故此,本刊又强调要返回中西现代经典,从最初奠定了现代性问题的伟大传统重新出发。不立基于传统,就无法真正占领前沿。

其次,《清华社会科学》既是多学科交叉的展示,又是学科之间深层次融汇和激荡的结果。包含了社会学、政治学(含国际政治)、理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清华社会科学学院具有学科交叉的天然优势。然而,本刊并非不同学科的成果拼贴,也非多学科之间平面化甚至虚拟化的交叉,而是要以经典传统为基石,以重大的理论及实践问题为导向,努力突破狭隘的学科边界,重绘由碎片化的中层理论所主导的学术版图,追问学科的基本预设和“历史无意识”,激活社会科学应有的宏大想象力。

再次,《清华社会科学》既要努力摆脱理论研究中的空洞性和经验研究中的粗糙性,追求观念的洞察力与经验的感受力的结合;又要努力摆脱割裂历史视野的现实探究和沉湎历史材料的学究式研究,追求将“历史智识”带入田野工作和大数据中;还要努力摆脱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之间的漠视乃至敌对,追求“两种文化”之间必要的张力与贯通。

最后,《清华社会科学》既是自成一格的,又是高度开放的。它并非清华学人的自留地,而是面向全世界、唯求高品质和好味道的学术平台。我们强调国际视野,但不满足于做一个“尾随者”。我们追求的是取道西方、返回中土,这意味着,我们要更深入地研究西学,要真正理解西方、西学和现代的根基和命脉之所在;与此同时,我们要重新体认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在现代世界中重新接引思想传统的力量,聆听庙堂之大雅,不废下里之俚谣,游于浩渺之史海,直面市场之波涛,方能有望回应时代巨变提出的重大问题。

《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依然伫立在清华园里,注视着匆匆过往的清华学人,静候着络绎不绝的园外访客。“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清华的人文地标,是王国维、陈寅恪一代大师的心灵写照,也是《清华社会科学》复刊所赓续的精神气质。

(文清整理)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