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第十届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

2019-06-16

2019年6月15日至16日,第十届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在清华大学第六教室楼B904会议室召开。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承办,旨在为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推动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进步。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就政治学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

会议开始,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筠代表论坛组委会对青年政治学论坛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清华大学于晓虹副教授代表承办方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致开幕词,欢迎大家来到清华分享研究、交流思想。

接下来的会议第一个讨论单元的主题是“国家理论”,由于晓虹副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黄璇作题为“尊礼的义务:洛克式爱国主义的构成与展现”的报告,通过将洛克和爱国主义联系起来开启了一场思想的冒险,以《政府论》文本为起点,提出了洛克的爱国主义思想主要通过“尊礼的义务”体现,而从尊礼家长到尊礼君王,再到尊礼国家,构成了洛克爱国主义的脉络。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霍伟岸结合自身对洛克思想的解读阐述了对特权观以及论文表述中需要注意的细节等方面进行了评议。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筠的报告以“密尔论帝国”为题,试图呈现密尔论帝国的政治哲学深度,通过呈现密尔的困难揭示出建构和治理大规模政治共同体的基本问题。研究分别从均质与异质、求异与求同、道德与政治、时效与永恒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叶颖从密尔反思的意识、平等公民权的扩大等相关方向进行了评议。

随后的第二个讨论单元主题是“地方治理”,由霍伟岸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生霍伟东以“港青年‘北上’政策的国家认同效应及其心理融合机制——基于倾向值匹配的实证检验”作报告,基于2014 年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数据,利用OLS 回归发现频繁“北上”对青年国家认同确有提升作用,心理融合在此过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通过倾向值匹配后发现,“北上”对国家认同的提升效应虽有所消减,但依然显著,并且心理融合的中介效应量有所提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赵子龙就研究假设的提出、中介效应的和测量问题,及错位吸纳作了评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唐啸的报告题为“超越分权论——央地关系变迁逻辑的再审视”,围绕碎片化威权主义、财政联邦主义和晋升锦标赛三大经典理论进行分析,提出理论“乌云”的存在:即中国地区发展差距、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持续缩小;分权激励带来一些“环境危机”、“土地财政”、“政绩工程”等系列问题。基于现有理论框架下的应然性延展与发展现实的矛盾,发现效率与政治两大治理逻辑的冲突和张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包含效率和政治两大逻辑的解释框架,用以解决中国央地关系理论困境。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清从央地逻辑是否等价于国家统一的逻辑、西欧与中国国家政权建设的差异、地方管理失效等方面进行评议。

第三单元“中国政治思想”,由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张新刚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黄晨以“场域、治理技术与思想:对一国思想变迁的知识社会学解释”为题,引入知识社会学作为解释中国政治思想变迁及特殊性的钥匙。他首先从方法维度梳理了三种场域(政府、知识界、社会)、三种治理技术(强制、交换、说服)。其次,阐释了中国的三次社会变迁,他认为这三次知识社会学结构的变迁塑造了中国思想保守而稳定、既未西化也未回到革命年代的现状。最后在此基础上对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解释了“中国的政治思想”的内涵及其变迁。外交学院副教授杨晖从政治思想史和知识社会学间张力、研究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进行了评议。华东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李秋祺的报告题为“中国的世界主义话语体系建构——以‘可欲性’为目标的探讨”,她认为面对逆全球化的挑战,中国的世界主义行动亟需系统的话语支撑。然而,中国的世界主义话语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中国社会个体不一定支持国家的世界主义行动;二是其他文化群体、国家、地域不一定接纳中国的世界主义构想。对此,这一研究旨在建构一种“可欲的”中国世界主义话语,即建构“面向国内的世界主义话语”和“面向国际的世界主义话语”这两个相互区别又共属一体的话语形式。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施展以从“面向国内”和“面向世界”两种话语如何避免双标困境等方面提出疑问。

会议第四单元主题为“民主化专题”,由杨晖副教授主持。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孙宏伟作了题为“论英国以‘直选市长制’为核心的地方政治领导力改革”的报告,她对英国地方行政分权改革的缘起、制度设计进行了概括,重点对英国的直选市长制加以阐释,在此基础上对其阻力和前景作进一步分析。最后总结道未来英国政治领导力改革的成效还将取决于央地关系与政党政治两个主要因素,需要突破制度化束缚,赋予市长真正的权力,使市长承担更多解决问题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黄晨从地方政治领导力的理论意义的拓展、实证方面有待深化两个主要方面提出了建议。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律与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翟晗的报告题目为“重申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分离主义:出于历史、规范与现实的情境分析”,核心研究问题是近年来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分离运动从何而来,主要原因为何。基于历史与宪法政治两方面的进行分析,从加泰罗尼亚地方主义的历史追溯、纵向分权的现代设计、非均衡财税与应激改革、宪法设计到政治现实的检讨进行详细阐述,她认为1978年宪法提供了的一个存有内在冲突和缺陷的根本制度框架,以国家和自治区之间立法权模糊不清的纵向分配和非均衡的财税安排为特征,是加泰分离运动的制度起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庄吟茜建议可以进一步考虑从中央政府是否有否决权、宪法中是否有保留条款等方面提出建议。

会议的第五单元以“中国国家建设实践”为主题,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张开平博士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郭凤林以“福利供给与政治信任:供给水平与期望增长的速度竞赛”为题作学术报告,其研究试图探讨在西方国家纷纷推行自由化的福利体制改革之时,中国在福利供给上的努力似乎与潮流背道而驰。这种努力是否能够达致提升政治信任的效果,其作用机制如何?并重点考察福利受益和福利需求两者交互作用对政治信任产生的影响。作者利用2010和2014两项全国性调查数据发现,医保政策带来了民众政府责任期望的快速增长;在同等水平的政府医保职能满意度上,高政府责任期望会削弱福利供给对政治信任的边际效应。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韩冬临对该报告进行了详尽的点评,认为该研究回答了社会科学的大问题,即客观的社会结构现实与个人的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此外,还从政治合法性、福利供给、信任的来源、政府责任、个人层面的差异等角度提出了自己观点,并在技术层面对该研究提出了建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生张舜栋的报告题目为“纪检和监察制度的政治逻辑:一个基于历史沿革和官员人事数据的视角”,作者首先基于中外政治理论的文献回顾和国际案例比较,提出我国纪检监察制度的发展是一个政治深化的过程,反映了党与时俱进,深化执政能力的需要。而后基于党史文献和案例,回顾了我国纪检监察工作的历史沿革。最后,从官员人事体制的角度,为纪检监察体制的“政治深化过程”逻辑提供更进一步的经验证据。党的纪检监察体制变迁反映了党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改革,强化自我约束和凝聚政治共识的需求。纪委工作的逻辑首先在于维护党章党规,强化党的组织和行动能力。“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仅是新时代的目标,更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探索、改革纪检监察制度的初心。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李莉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认为该研究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比较的视角、数据的视角是本研究的亮点。此外,她还对该研究的行文逻辑的衔接、概念的运用、原因的阐释、党内监督机构和其他监督机构之间的关系、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会议的第六单元以“历史视野中的主权理论”为主题,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谈火生主持。

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张新刚“罗马公法与历史视域中的Lex Regia——王权法与人民主权传统再思考”为题进行了报告,重点探讨了罗马法与人民主权的历史关联,分析了王权法在多大程度是真实的?具有怎样的效力?并且指出奥古斯都、维斯帕芗和乌尔比安,奥古斯都、维斯帕芗和卡拉卡拉时期的乌尔比安实际上标记了罗马帝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元首制时代开启、元首的制度化和公民普世化的法律共同体建立,这三个阶段对最高大权的实践与理论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但是“罗马”通过已有传统内的机制和非成文惯例,以及法学思想对最高大权的演变不断地进行着证成与规约。中国政法大学讲师郭逸豪进行了专业细致的点评,他指出该研究包容了历史学、政治学、历史语言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此外他还在文本翻译、叙事起源、lex regia在中世纪的应用意义、文本解释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天津师范大学讲师郑荃文的报告题目为“专制抑或自由?现代国家构建视野下博丹主权学说重探”,该研究在最新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回答:博丹政治理论的本质究竟为何?他究竟是一个面对残酷政治现实从而放弃宪政理想转向专制主义的马基雅维利式政治家,还是现代自由民主宪政理论的先驱?研究发现博丹主权学说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强有力的法治概念,其完整的主权学说应由主权和政府两个层面构成:在主权层面,博丹式的主权者潜伏在日常政治之下,只负责为一个社会政治结构的根本性特征作出决断,而非日常决策。在政府层面,博丹发展出了一种规范性的政府理论,在这种模式中,公共权力是根据法律和习俗而不是根据统治者任意意志来进行统治。这种意志决断和程序正义的结合,正是现代民主国家的典范。浙江大学博士生周凝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她在问题意识、概念阐释、理论视点、论说逻辑等方面提出建议。

论坛的最后一节是“新锐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讲师黄晨担任此单元的主持人。来自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杨泽森的报告题目是“政治统合的限度:清王朝对辽东地区汉旗人的差异化治理与动员(1749-1909)”,该研究分析了清王朝对辽东地区汉旗人的统合策略,并实证检验了其对汉旗人政治义务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拥有优势政治权利的汉旗人反而更加倾向于回避其义务,这一结果在控制了文化因素、经济收入和家庭结构等因素之后依然稳健。本文认为,这是政治统合有限性的一种反映,并且这种有限性的产生可能与统合制度特点以及特殊的民族关系有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博士生白云天的报告题目是“泛伊斯兰认同与当今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关系:以奥斯曼帝国在半岛电视塔的形象为视角”,该研究选取半岛电视台的阿文网站为例证,通过梳理其中的亲奥斯曼内容,分析这些阿拉伯作者在肯定奥斯曼帝国时所依据的身份认同,进而深化理解阿拉伯民族主义与泛伊斯兰认同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中东政治格局的影响。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许超报告题目是“空间秩序的古今之变——弗朗西斯·培根论国家理性”,该研究以培根最知名的著作《随笔集》为论说起点,并认为培根的国家理性观念具有明显的英格兰特征,这种英格兰化既表现在通过商业和海权实现国家利益,也体现以宪政规范承载国家理性的权势冲动。培根国家理性论的英格兰化并非某种特殊主义的实践,而是揭橥具有现代意义的国家理性正当化问题,对于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国家建构都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马猛猛以“建国于大地之上:政治地理视野下的钱穆首都论”为题进行了报告。该研究以钱穆1942年至1946年发表《战后新首都问题》、《论首都》为论说起点,基于政治地理学的分析视域,对新中国首都问题展开了讨论。研究认为,定都西安首先意味着对中国西北地区建设的重视,钱穆从国家构建的视角分析了西北地区的民族、阶级和国防问题,以定都来宣示战后新中国对西北地区和国家安全的推重;同时钱穆这一主张是吸取了中国历史治乱兴亡的规律,通过定都西安来塑造新中国逆势进取的民族精神和立国规模。首都问题在最深层面反映了钱穆对中国文明道路的展望,并集中体现于其“大陆农国”设想,钱穆希望战后新中国能够通过吸收调剂农业文明和大陆空间形态所赋予的精神特质,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帝国资本主义的中国文明道路。

本次论坛的圆桌会议环节,探讨的议题为“新时代政治学教育”,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严洁、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任峰、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李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霍伟岸、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聂智琪、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张开平参与了圆桌讨论。圆桌会议环节由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张新刚主持。会议的开始,张新刚指出政治学这些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依旧有一些问题尚待回答,比如:政治学如何处理本土化和国家化的问题?政治学有没有自身的训练体系?政治学的学科任务是什么?政治学培养人才的方向是什么?政治学何以跟其他学科进行密切的互动?严洁介绍了北大政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在研究议题上,北大更加突出中国政治的研究议题。在教学培养方面,以学术发展为导向,并且教学的多个环节注重博士生阅读基础,重视学生的方法论训练。任峰指出政治学教育应该有现实关怀,“经验感”是政治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素质。新时代培养人才应该有根本性的学科前提也应该认真反思,“政”和“学”的关系是尤为需要关切的问题。霍伟岸从学科评估背景以及全国政治学布局出发,指出新时代赋予了政治学发展新的意义和使命,也面临着客观的压力。何以在新时代发展出政治学学科建设的特色,这是尤为重要的问题。聂智琪围绕政治学的教学展开讨论,他认为政治学学术研究很重要,但是政治学教育更为重要。新时代对政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技术时代可以倒逼政治学教学进一步发展,在教学环节应该重视政治学的思考方式,并把生活与政治学紧密联结起来。张开平博士结合自己的求学和教学经历,指出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政治学发展越来越突出实证研究,加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实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所以今后政治学教育方面可以突出方法论环节的培养。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在教学环节也在着力拓展前沿方法,比如开设了政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实验政治学,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此外,跨学科的视角对于政治学研究和教育也非常重要,未来社会科学的发展应该容纳多种学科的智慧,这样可以为未来学术生涯打下更为宽厚的基础。最后,政治学教育应该突出学术伦理的意识。

为期两天的紧凑会议之后,本次论坛迎来了最后的闭幕式,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张开平博士致闭幕词,张开平对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并指出,此次论坛涉及了政治学的多个议题,学术对话深入且丰富。今年是清华政治学复建的第10年,清华政治学也在推动前沿研究、建构学术共同体方面一直努力。论坛的最后,举行了下届论坛的交接仪式,下届论坛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主办,严洁和张开平两位学者分别代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政治学系完成了交接仪式。

(杨惠整理)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8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