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政治学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是在中国政治学会的学术指导下,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述高校排名不分先后)等九所院校的政治学科携手发起。论坛旨在汇聚学界智慧,推动计算政治学的发展与方法创新、学科交叉,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
2024年8月26-27日,由中国政治学会指导,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数据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一届计算政治学论坛”于北京成功举办。第一届论坛在全面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召开,具有特别的时代意义。会议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学基础,涵盖了计算政治学的诸多前沿议题,致力于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撑,推动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创新发展,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重要力量。
2025年6月29日,“第二届计算政治学论坛: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智能计算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延续首届的共创精神,继续聚焦数据算法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创新,围绕计算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展开广泛讨论,推动学科边界的突破与探索。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师参会并作分享

孟天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当前,数字化浪潮正在深刻重塑传统国家理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党委书记孟天广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数字化国家的兴起不仅引入了数据、算法、平台等新型治理要素,还推动了国家治理结构的转型,并催生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新机制。这一变革不仅对传统政治学理论中的权力分配、合法性等核心假设提出挑战,同时也革新了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促进了理论驱动与数据驱动范式的深度融合。
孟天广教授强调,计算政治学具有双重定位:一方面,它研究国家治理中的计算行为,如算法决策、大数据治理和智能政府建设;另一方面,它推动计算方法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社会网络分析、文本挖掘、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为理解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和理论视角。
面对全球数字治理的快速发展,孟天广教授呼吁中国学者把握历史机遇,在数字国家形态、数字民主治理等前沿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他强调,中国学界应立足本土实践经验,结合数字技术变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全球政治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杨雪冬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长聘教授: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杨雪冬教授在“人工智能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主题圆桌会议上发言,系统阐述了中国政治学寻求突破的三种关键进路。
首先,在概念路径方面,杨雪冬教授强调要立足中国政治实践,提炼具有本土特色的核心概念。其次,在分层路径上,他主张建立多层次的分析体系,既要关注宏观制度变迁,也要把握基层治理的微观动态。最后,在方法路径层面,杨雪冬教授深入探讨了新兴研究方法与政治学研究范式的更新问题,特别指出在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数字技术时,学者需要保持方法论自觉,警惕陷入技术构建的"虚幻真实",而应通过方法的创新运用更全面地贴近中国政治生活的丰富实践。
杨雪冬教授特别强调,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政治学既要积极吸纳新方法,更要坚守学科本体论承诺,通过方法创新与理论建构的良性互动,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胡悦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副教授:在闭幕式上,学院长聘副教授胡悦作为发起单位代表致辞。他首先向全体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诚挚的欢迎与感谢,对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同仁们积极参与、深入交流表示衷心感谢,并高度肯定了天津师范大学作为承办方为本次会议成功举办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作为计算政治学研究的积极推动者,胡悦副教授强调,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通过多场专题报告和圆桌讨论,在理论建构、方法创新和实践应用等多个维度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期待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学术共识,推动计算政治学在解释中国政治实践、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作出更大贡献。最后,他诚挚邀请学界同仁继续深化合作,共同促进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

于建钧: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学院博士后于建钧在“计算政治学与学科应用”主题圆桌会议中发言。他系统分析了数字技术革命对当代外交实践带来的结构性变革,重点探讨了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新型外交场域的特征,指出国家行为体通过推文内容策略性地塑造国际形象、传递政策立场的新趋势。于博士强调,在算法主导的信息环境中,计算政治学方法有助于更精准地把握国家间关系的微观动态,但同时也需警惕数据偏差带来的解释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