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杨雪冬教授受邀出席“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经验与原理”学术研讨会

2025-04-20

为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共同推进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2025年4月19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复旦政治学评论》编辑部,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联合主办“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经验与原理”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现代政治文明与党的领导、中国现代国家的话语与行动、多维世界的制度与制度的活力、国家治理的挑战和创新性应对、政治民主与政府治理等五个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客观认识中国政治现象,理性把握我们生活的世界”,近年来中国政治学界不断探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经验与原理,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次研讨会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不断探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汇聚学界共识,进一步推动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汪仕凯主持研讨会开幕式。在致辞环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明明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学术界需要不断探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经验与原理,对中国政治逻辑和政治建设的各种议题做出深度的解析和观察,进行富有建设性的思想交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主任、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定平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核心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特别指出,将政治原理和逻辑讲的可亲可爱可敬,是当前学术传播的关键课题。

第一场主题发言围绕现代政治文明与党的领导,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余逊达主持。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周光辉从政治学元问题——秩序切入,分析了文明秩序的构成原理、历史逻辑和实践难题,提出“整合改进”理论来解释现代文明秩序构建的中国式道路。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凤阳从结构与历史这两个互补性视角出发,提出治国纲领“硬核”与“保护带”理论,以解答中国共产党政治承诺的“一”与“多”问题。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肖滨从语词溯源、观念演进、体制建构、权力支配、实践规范和意义分析等方面,分析了领导权何以成为当代中国政治中的标识性概念。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姜佑福结合迈克尔·曼有关四种社会权力的理论,对马克思的社会权力学说进行再阐释,进而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权问题。

第二场主题发言围绕中国现代国家的话语与行动,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刘倩主持。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杨雪冬从“照纸面译”引入从政治话语出发的三种路径,针对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之间关系的问题,提出了从学理出发对待政治话语的四种方法。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郭忠华以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的三个核心问题为基础,从动力来源、核心议题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廓清了有关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认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续添提出,中心主义与人民性是阐释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原理的核心概念,中心主义与人民性的统一则是新型现代政府与政治的第一性原理。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林从数字政府的政策设计、政治实践和特点趋势等方面探讨了数字化转型时期的政府发展。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吴洁运用比较案例研究法,构建了“企业家型领导人”理论模型,为揭示中国高等教育的政治逻辑提供新的视角。

第三场发言围绕多维世界的制度与制度的活力这一主题展开,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肖滨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余逊达围绕浙江数字化改革中体制创新的案例,分析数字技术逻辑与治理的契合以及数字世界中的体制重塑如何呼唤政府理论创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马啸在发言中对政治绩优制进行了重新思考,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官僚体系的信息问题本质是注意力分配,其核心是官员表现的可测量性与注意力竞争逻辑,以此尝试整合既有精英政治理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田先红阐释了“中心工作”的哲学基础和三重指向,并指出其兼具历史延续性与方法论意义,对“中心工作”概念的未来研究需兼具历史纵深的视野、结合官僚体制来深化经验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教授郑思尧基于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的深入研究,提出深改委作为构性调整枢纽,通过议程、水平、垂直三层联动的“政治统领”推动党政协同与地方互补性改革,从而实现国家治理。

第四场发言围绕国家治理的挑战和创新性应对,由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凤阳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张平指出,地方财政困境源于分税制改革后的收支失衡与隐性债务累积,并提出“开源节流”治理思路,强调需建立公共品定价机制以重构财政可持续性。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王清提出了“保守型进取”的分析框架,认为条块结构重塑使官员在安全策略与政绩驱动间平衡,从而维持创新持续性,弥合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间的张力。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黄飚结合了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基本经验,总结出地方政府创新所需的平衡制度刚性与治理弹性、具有持续创新驱动力的激励相容的制度设计,以及基于政策企业家精神广泛的资源整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仲启结合城市更新案例归纳提炼出“政治濡化”机制,强调政党通过党建引领、地方知识整合与社会协商弥合国家-社会矛盾,促成有序集体行动与良性治理

第五场发言围绕政治民主与政府治理,由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周光辉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郎友兴指出,中国特色的条块双重领导体制通过纵向"条条"与横向"块块"的互动修正了传统科层制,但这种修正是补充性的而非颠覆性的,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动态平衡。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左才在发言中系统梳理了代表制理论的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中国选择区域代表制的原因,指出革命属性与实践形塑了当代中国代表制中区域和职业因素的复杂互动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束赟指出人民政协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座型平台",通过建章立制、履职凝识等机制实现国家基础性共识的生成、累进与重铸,发挥着"连接器""调节器"的关键作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周凌一尝试构建了政务服务跨域通办的动态形塑模型,指出长三角"一网通办"实践通过技术与结构的互构共生,实现了对组织边界和时空界限的突破。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余逊达作总结发言,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敏锐的视角对20余位学者的发言进行逐一、深刻的点评,既肯定了各位学者在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中的创新突破,也精准指出学术论证中的深化方向,彰显出中国政治学界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展示出了政治学人薪火相传的精神接力。

最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潘伟杰教授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同仁们的努力与坚持令人动容,即便会议紧凑,大家仍热情不减、眼中有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将立足学术使命与时代需求,深耕中国政府与政治领域的实践经验与原理探讨,持续推动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