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苏毓淞教授主持中国农业大学黄振乾副教授专题讲座

2025-04-19

2025年4月18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坦桑尼亚与东南非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振乾副教授,应邀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IIAS)作题为《非洲国家建构:理论与新视角》(State-Building in Africa: Theories and New Perspectives)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苏毓淞教授主持,围绕国家建构的经典理论、非洲经验的独特路径以及当代研究的创新视角展开讨论,吸引了众多关注非洲政治与发展议题的清华师生现场参与。

讲座伊始,黄振乾副教授从“贝多芬效应”这一概念切入,批判了当前主流国家建构理论中潜在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他指出,政治学界长期以来将欧洲国家的发展经验普遍化,并作为规范性理论框架应用于全球其他地区,从而忽视了非洲及其他“全球南方”国家的历史特性与路径差异。这种理论上的“隐性偏见”,使得非洲被过度描述为“例外”“落后”甚至“失败”的国家形态。

在随后的讲座主体部分,黄振乾副教授围绕“何为国家建构”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他将国家建构视为一个从“无国家”向“国家化”演进的政治光谱,其基准是“政治集权”程度的提升。从部落、酋邦、大酋邦到古代王国的演化路径,不应被简单纳入线性进化的框架之中。他进一步指出,主流国家建构理论基于定居农业、战争、官僚制度等经验建构起来,虽具理论价值,但无法解释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复杂性。

在理论批判的基础上,黄振乾副教授引出非洲国家建构的非线性进化逻辑。他系统梳理了非洲国家形态的多样性,包括传统政体(如乌干达布干达王国)、无政治集权的族群(如坦桑尼亚马赛人)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存,并指出殖民主义对非洲国家建构的深远影响。以“人造国”“外翻型国家建构”为关键词,他剖析了殖民断裂如何导致非洲国家“有形无实”,国家认同薄弱、族群冲突频发、政治信任难以建立。

讲座第三部分,黄振乾副教授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深入分析奴隶贸易对非洲国家建构的长期影响。他展示了一项基于非洲族群空间分布与Afrobarometer数据的实证研究,指出奴隶输出强度越高的族群,其成员的政治信任程度显著更低。通过分析塞古邦巴拉王国、迪奥拉人、桑给巴尔与索科托哈里发国四个案例,他进一步揭示奴隶贸易如何破坏社会结构、削弱地方权威,并对现代政治秩序的重建造成阻碍。

在探讨未来研究方向时,黄振乾副教授提出应“回到殖民前的历史”,关注非洲本土的国家建构传统,挖掘“贸易缔造国家”的逻辑。他特别强调,中国在非洲国家建构中扮演的独特角色,不同于殖民帝国的剥削模式,而是在民族解放、基础设施援助、自主发展等方面长期给予支持。他指出,中非关系的制度安排、政治理念与发展路径为非洲国家探索“去西方中心”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讲座尾声,黄振乾副教授提出,研究非洲国家建构必须“平视非洲”,回到真实的历史与本土的政治实践。他呼吁学界摆脱理论的路径依赖,从非洲的经验出发重构国家建构理论,在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的背景下理解国家权力、政治认同与制度合法性的形成机制。讲座引发现场热烈反响,师生围绕“国家能力与族群政治”“中非合作的政治效应”“非洲政党国家的未来”展开深入提问与交流。

本次讲座理论批判有力,实证分析丰富,极具启发性。在全球南方国家治理模式多样化的背景下,黄振乾副教授的研究对重估非洲国家建构路径、拓展政治学理论视野具有重要意义。讲座在热烈讨论与积极互动中圆满结束。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