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主办的第九届跨代对话“全球视野下的学科变革与知识生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0所高校的30位不同代际的政治学学者在大雪时节共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热忱对话和热烈研讨。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长聘教授、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小劲致欢迎辞。张小劲教授指出,跨代对话会进行到第九届,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的品牌活动,在传承中形成了三个突出特点。一是跨年代。参与本次跨代对话会的学者年龄跨度从“50后”到“90后”,既体现了政治学学者的代际差异,也促进着政治学学术的代际传承。二是跨专业。跨代对话会邀请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共聚一堂,促进理论与实证的互动,有助于以跨学科方式思考和回应时代问题。三是展望未来。在学科调整与整合之际,不同代际的学者共同讨论政治学学科建构的方式,思考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路径,有利于政治学未来的健康发展。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讲师孙宇辰对本次跨代对话会的议题设置和人员邀请进行了简要说明,并代表任剑涛教授对与会学者的参加表示感谢。
第一单元“学科变革与知识生产”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谈火生主持。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肖滨教授以“结构—功能分权:两种选择逻辑及其不同后果”为题发言,探讨了分权与权力制约之间的关系,提出分权体制带来制衡和碎片化的双重问题,并分析了我国政治体制中领导权发挥的协调作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伟教授以“如何评价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效能的内涵属性与价值取向”为题发言,认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不仅要关注民主程序,更要强调人民性这一内在特质,注重治理效能和实际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慧荣教授以“内外分殊、代际分工与中国政治学的突围”为题发言,结合个人学术经历和生命历程,探讨了中西学术体系的差异、政治学科的发展及其与政治的关系,并强调代际合作与学术多样性的价值。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郭台辉教授在题为“学科因何分化?为谁整合?”的发言中指出,学科的分化是科学自下而上的自然生长,而整合则是自上而下的规训过程,学科因为探索而分化,为了控制而整合,反映了人类社会分化与整合的交替。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马雪松教授以“制度政治学的本土建构”为题进行分享,认为中国的制度政治学应当从本土资源和历史传统出发,吸收国外政治制度学理研究的优秀成果,注重跨学科视野,回应当代政治实践的需求,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切实的治理效能。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汪仕凯教授以“从政治学思维深度解释大一统”为题发言,认为大一统不是大统一而是合多为一,指出根植于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央集权制度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共存,并建议关于大一统的政治学研究更多关注历史上的制度实践。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许超讲师以“政治学知识生产的空间基础”为题发言,梳理了中国政治传统中的空间概念对政治秩序和制度设计的深远影响,认为应当重新审视现代政治学中的空间维度,在政治学研究中“把空间带回来”。
第二单元“世界变局与政治思潮”由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杨晖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谢韬教授围绕“特朗普的回归与当代美国保守主义”这一主题,由特朗普再次当选这一事件切入,从保守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与市场的关系、与国家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当代美国保守主义的新动向、新特点。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何涛副教授的发言题为“民粹主义冲击与意识形态光谱的重构”,他指出当代西方的民粹主义思潮与实践对传统的意识形态光谱构成挑战,学界需要在“新右翼”之外寻找更准确的理解民粹主义的方式。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段德敏长聘副教授以“当代西方保守民族主义运动的三重叙事”为题发言,从自由民主及其背离的叙事、进步主义及其反动的叙事和政治经济学叙事等三个方面解读当代西方保守主义,为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有益借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佟德志教授在“文化保守主义及其政策偏好”主题发言中,从经济与税收、社会福利、国际关系、社会治理等方面分析了文化保守主义的政策偏好,并指出这些政策偏好可能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中的冲突和美国国内的政治极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华文副教授以“利益、自我治理与作为心灵秩序的国家主义”为题发言,指出十六世纪前后出现的利益概念带来了以个人利益为基础和以国家理性为核心的两种治理技艺,两者之间的张力体现了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不同理解。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孙宇辰讲师以“从冷战自由主义的幽灵到古代人的自由的复归”为题发言,认为以消极自由为中心的冷战自由主义正受到挑战,以权力分享为核心的古代人的自由观念可以为理解民粹主义提供新思路。
第三单元“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由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郭台辉主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谈火生长聘副教授以“谏议:宋元史事易学对《小畜》《大畜》的经义建构”为题发言,分析陈怡、杨万里、陈胤润等人对小畜、大畜卦象的解读如何回应了宋元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变迁、体现了君臣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张师伟教授在题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知识价值呈现与理论意义实现”的发言中提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不仅需要对历史进行深入了解,还应该为当代政治理论和制度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和指导。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杨晖副教授以“规制与控制:政治学与社会学的融合取向”为题发言,认为学科的融合不仅是方法上的互相借鉴,更需要在理论框架和研究方向上实现真正的跨学科互动,以应对当代社会的复杂问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马啸长聘副教授在“重新思考政治绩优制”主题发言中,通过引入管理学中的“注意力”理论对既有的官员晋升研究进行修正,对职能部门官员如何通过争取上级注意力提升晋升机会,提出了新的解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黄晨副教授以“何种‘天下’?制度史中多样化的天下观及其现代前景”为题发言,讨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家之天下、夷夏之天下和中国之天下等三种天下观对现代政治制度建构的不同意义。
第四单元“国家治理与地方政府”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长聘教授苏毓淞主持。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肖唐镖教授以“基层集权型治理体制分析”为题发言,将中国地方治理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治理模式概念化为“集权型治理”,分析了这一治理模式的长处和短板,认为应当对地方治理的集权逻辑进行反思,从而进一步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敬尧教授在“中间层政治:重识基层政权建设中的乡村权力结构”主题发言中,围绕乐山市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中间层”概念,认为调整基层政权中的权力分配结构有助于解决各方面运转不畅的问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赵聚军教授以“县域‘保运转行政’的过程机制与生成逻辑”为题,探讨了中国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和地方政府财政问题,特别是小县合并的逻辑及其背后府际纵向博弈的逻辑,建议改革应充分考虑现有的制度环境和结构情境。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于晓虹长聘副教授在题为“法律、金融与政治:地方政府债务与刑事规制”的发言中,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揭示了中国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地方金融秩序的影响机制,强调了法律、金融与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五单元“知识自主与方法创新”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慧荣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张大维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中国特色比较政治的学科体系构建与自主知识生产”,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认为中国比较政治学学科建设应打破传统以国家为单元的研究局限,扩展到基层治理和社区研究等领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苏毓淞长聘教授以“Intangible Lovers: Preference Falsification and 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in Political Science”(触不到的恋人:政治科学中的偏好伪装和社会期望偏差)为题,讨论了处理缺失数据的多种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政治调查中减少社会期望偏差的影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胡悦副教授以“网络‘公务员话语’的多重结构与认知逻辑”为题发言,通过微博数据分析公众对公务员群体的认知与表述,解释了民众眼中公务员这一职业的多重潜在维度,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政治观念。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游宇副教授在“政治学方法论的发展:基于过程追踪法的讨论”主题发言中指出,过程追踪法为案例研究提供了更规范和透明的研究路径,为政治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法论思路,特别是在处理少量案例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郑思尧助理教授以“计算社会科学范式新演进:大语言模型与社会科学研究”为题发言,详细阐述了大模型在概念测量、因果推断和社会预测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并认为大模型可能带来研究范式的算法驱动转向。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长聘教授、系主任杨雪冬作会议总结。杨雪冬教授首先感谢了各位与会学者对会议的贡献和对清华政治学系发展的支持。他指出,本届跨代对话会的主题体现了三个主要关切。一是突出全球视野。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只有在全球范围内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学知识体系进行比较,才能真正凸显中国政治学的自主性。二是强调学科变革。研究议程的设置和研究对象的变迁影响着政治学的学科走向,未来的政治学研究同样需要回应国家的要求,更好发挥支撑性学科的作用。三是重视代际更替。学科变革的内部力量来自代际更替,研究者的变化会带来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变化,希望更多年轻学人加入跨代对话,参与学科变革与学科构建。未来,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将继续为学界提供公共产品,促进学人的代际交流和学术的代际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