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推荐报名、函评、面试,清华大学校团委共评选出十位“2023年清华大学学生寒假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其中我系2021级本科生蒲铖铖荣获此殊荣。以下是其个人采访:
蒲铖铖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政治学系2021级本科生。大学三年间,他行走过百余个乡村,致力于全国各地“高校+”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从农村来,到农村去,他一次又一次问自己:乡村振兴,青年学子能够做什么?览世界,访百态。长专业,塑希望。在乡村现代化的征途中,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如何把特色转变成产业兴旺之道;如何把共通转化为经验奋进之路,如何把热情转换成长久实效,这是他在每一次实践中必答的问题。
乡村是什么?有些人说,人少、荒凉、老龄化、空心化,城市的附属品。很多人漠然,很多人兴叹。在时代的大山之下,每一寸土壤都在寻找发芽的机遇。
翻山越岭,调研八方。有太行山脉钢铁筑基的工业强村,有隐没尘世渴望保护的传统村落,有齐鲁大地示范考量的典型模范,有在华北平原千篇一律企图兴旺的埋头苦干……在中国,有4.9亿人魂系乡村,有260万个村落在尝试不同的乡村振兴。有三农的新质生产力,有传统工业的转型试验,也有新兴服务业的探索……这有三成多人口的乡土,需要年轻血液的注入。
蒲铖铖还记得他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是在山西阳泉。当地方村落的干部紧紧抓住队员们的双手,当年迈奶奶问他是否还会回来这里,他感受到的,是大地的脉动,是这片土地渴望发展的机遇。从乡村振兴到历变城乡,大学三年间,他走过数百个乡村,探访无数发展模式。高校+乡村,究竟何为?他说,做乡村的坚守者。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高校学子,乡村振兴,都要有赤子之心,坚持下去。三年是一个门槛,他见证了无数地方由废转新,也目睹了不少地方日渐衰落。他说,作为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给这些地方带来更多的希望,用实际的行动阻止朽败。乡村得以被看见,它就有可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在实践中,令蒲铖铖回忆最深的,是一个满族村落——惠营房村。它曾和无数村落一样普通,仅有农业,资源平庸。他记得几年前第一次与村干部们攀谈时,村支书说道,“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你们来到这里我们太荣幸了!咱们村需要什么?什么都需要啊!”什么都需要,这是乡村的现状,也是机遇。乡村振兴主题实践,不能是主导的自我感动,也不能是走马观花的政治作秀。以己身热忱,以乡村之需,聚焦问题,服务村民。他说,这才是乡村筑梦的希冀。
于是,六赴遵化。哪里有需求,便从哪里出发。从一次次入户调研开始,他便寻找差异,发现普适,对症服务。他发起薪火志愿,联合地方团委和多个兄弟院校,从产品带货到折桂笔记长期服务。每一次实践,他都致力于建设长效交流合作的桥梁,鼓舞大家一起讲述动人的振兴故事,前前后后带领近百余人建设各地乡村,累计培养工作站乡村振兴骨干70余人。高校如何助力乡村?做深入其中的创造者,这是他前行的意义。
一次次实践,蒲铖铖愈发感受到,乡村振兴,最缺的就是人才。从做规划、民宿设计,到旅游线路、产业发展,再到文创、服装、IP打造、宣讲支教,每一个方面,青年能为乡土创造大把希望。
他总说自己像是一条纽带,连结乡村与高校,希望通过自己和大伙的努力为乡村输送源源不断的青年力量。一次实践后,村支书对他说:“今年暑假,十三位国际友人来到惠营房村!咱们都快变成国际村了!以后你们的作品我都冠上‘国际大师作’!”诚然,青年命运共同,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乡村发展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乡村吸引更多资源,不仅需要‘引进来’先进的经验模式,还要让最真实的乡村‘走出去’,让全世界的青年一起来看看中国农村的智慧,看看高校青年+的力量,看看中国独有的乡村现代化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