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我系两位教授出席“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治理”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2023-10-21

2023年10月2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三十余位知名学者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讲。论坛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章晓懿主持。

杨雪冬教授和景跃进教授受邀参加本次论坛并发言。论坛第四阶段由清华大学杨雪冬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景跃进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多元现代性”为题,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语境,探讨自主知识构建对于中国政治学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原因,解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牵扯“多元现代性”的理由,展望未来所需的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翟东升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意义”为题,点明现代性的两类外部源泉,讨论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南方的启发,解析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治理结构的关系。山东大学方雷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形态:结构、策略与价值”为题,详细介绍现代化的知识体系、起源背景、发展演变和全球实践,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构性要素、策略性进路和规范性价值。华东政法大学任勇教授以“亨廷顿命题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为题,探讨现代化道路的政治学解释,从内部解释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细致解剖中国现代化推进的治理基础。复旦大学陈周旺教授以“国家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题,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探索,指出从传统到现代国家转型的双重性,提出中国国家转型道路的启示,辨析“国家发展”概念并强调其在解释上的优势和理论意图。中国人民大学马得勇教授以“中美关系中的知觉与知觉偏差——五国网民调查结果”为题,介绍国际政治中的“元知觉”“错误知觉”“知觉偏差”概念,指出在一个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的时代,对外充满敌意的国内舆论和社会氛围不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上海交通大学彭勃教授以“新时代国家建设问题与趋势:以社会治理为例”为题,解析社会治理的游击队风格,介绍后发展主义时代的治理目标,明确社会治理的结构性冲突,展示后发展主义时代社会治理的主要变化。

论坛第五阶段由复旦大学郭定平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杨雪冬教授以“碎片化时代与政治学知识的整全”为题,总结知识整合的三次潮流,反思时代的碎片化和政治学学科内在的碎片化,探讨政治学知识的整全形态及可能路径。上海外国语大学郭树勇教授以“文明互鉴理念对于中国学派的意义”为题,介绍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探讨习近平外交思想对中国学派的引领,分析文明互鉴理念的理论意义,阐述关于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若干思考。浙江大学郎友兴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特性:一个比较的分析”为题,认为政治因素使中国的现代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是共同特征的中国实现,介绍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特性。南京大学郭忠华教授以“社会科学概念理论的核心问题”为题,详细介绍社会科学概念的知识基础、基本原则、基本结构和理论模型,指出我国学术界对于社会科学概念的基本理论研究仍然重视不足。北京外国语大学谢韬教授以“美国政治的新趋势”为题,探讨“美国未老、总统先老”现象,点明政治极化导致美国国会选举的“全国化”,介绍美国最高法院保守派的强势反击,解剖两党选民阶层重组,认为共和党蜕变为分裂的政党,指出美国的政治合法性受到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张振华教授以“现代国家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经济逻辑”为题,回顾现代化的命名方式,展开现代化与比较政治经济分析,探讨现代国家建构和政治经济变革,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经济逻辑。

论坛闭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魏英杰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比较政治系系主任陈尧在总结致辞中向莅临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回顾上海交通大学政治学学科发展历史,期待未来与大家进一步密切交流并促进学科更大发展。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