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4日,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政治心理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以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天津社会科学》编辑部、中央编译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探索人心的中国之问与世界之问”这一主题汇报研究成果、展开广泛讨论。

会议伊始,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系主任杨雪冬教授致欢迎辞。杨雪冬热烈欢迎各位学者的到来,并表示政治心理学对政治科学研究具有基础性作用,也是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学科建设的重要布局方向,希望各位与会学者继续支持政治心理学研究、支持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发展,共同带动相关领域产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平成果。

会议第一专场“政治心理研究框架与指向”,由《天津社会科学》副编审唐静主持。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肖唐镖教授以《中国人政治心理研究中的概念建构与测量问题》为题,指出政治心理研究在不断推进“后端”研究的同时,更要重视“前端”的基础理论和测量研究,尤其是建构对接国际学界、并适应中国政治心理研究场景的概念及其量表工具。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吕杰教授在《把政治带回政治心理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政治心理研究发展聚焦其本国“政治”关键过程、环节和特色。同样,中国政治心理研究也应积极关注与中国政治过程和特征密切相关的议题,才能在基于本土特色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上有效推动学科发展、做出有影响力的理论贡献、丰富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和学科体系的建设。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伟教授作题为《发展基于中国治理场景的政治心理学》的报告,认为中国政治心理研究应认真思考基于中国治理场景的研究问题从何而来,找准研究对象和层次,在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才能实现与国际学界的平等且有价值的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尹继武教授聚焦《差异化案例观察与政治心理的理论创新》,以国际关系中政治心理学研究为例,提出理论创新的三种路经,即针对新事实进行概念化、重新审视已有事实,发现其新意义,以及批判性借鉴发现传统理论中的新变量和维度来解释政治现象。

第二专场聚焦“政治认知与公众态度塑造”,由《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编辑王玲玲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马得勇教授报告了新近研究《中美外交中的知觉与知觉偏差:基于五国公众调查的分析》。研究将中美两国民众在国力认知、威胁感知、外交政策评价等方面的元认知和知觉偏差与德、日、韩进行对比,发现中国公众对中国国力、取代美国的意愿和外交政策的自我评价等方面存在“过度自信”问题;对美国的威胁感也强于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感。马教授认为,在一个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的时代,一个对外充满敌意的国内舆论和社会氛围不利于中国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在发出外交信号时如何平衡国内与国外“多重观众”的需求与态度是政治传播需要思考的问题。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苗红娜副教授以《国家认同的情感结构及其启动效应探索》为题探讨不同类型启动机制对中国高中生国家认同感的激活效应,发现中国高中生国家认同以正向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为主,民族主义倾向较弱而发展成就、屈辱史、山水景观等对不同国家认同维度有不同影响,需要细致分析其作用机制。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邵立研究员探讨《国家形象感知的支配性维度》,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支配性属性各异;属性的“显著度”高不等于“强度”大,两者结合可划分优先关注领域,规范性和审美性属性对中国形象影响最大,而政府表现等属性影响不大。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吴如雪以《关键群体的沉默——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政治社会化考察》为题探究中国高校学生组织对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组织对学生政治态度和参与的影响有限,主要受组织规范和等级管理所限。

第三专场聚焦“政治心理与治理能力提升”,由中央编译出版社编辑郑永杰主持。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季乃礼教授作题为《面子:业委会成员参与小区事务的内驱力研究》的报告,考察社区业主委员会成员的参与动机,是否具有社会驱动性。研究发现成员参与的动机在于维护社区利益和获取正面形象,面子得失会影响其参与度。由于缺乏经济激励和面子容易丢失,业主委员会成员更迭频繁,制度设计存在问题。季老师同时针对政治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提出,我们应既有效利用西方研究方法和理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要努力挖掘本土概念的心理学和病理学含义,上升到科学研究层次。最后在学术对话过程中,要针对不同话语体系采取不同策略,扩大学科影响和研究影响。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张书维教授针对不同类型政府失信后,不同修复策略的效果差异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易毁难建?——不同失信类型下政治信任的修复策略及其机制》报告。研究发现,信任修复策略的有效性会随着政府失信类型在言语和行为层面上发生变化,表现在建设性策略更适用于能力失信,防御性策略更适用于诚信失信;感知可诊断性和情绪反应在修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且相比认知路径,情感路径更加稳定。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邵梓捷副教授探讨新兴信息技术提高政府回应性压力是否影响基层官员心理。研究发现基层官员普遍存在来自上级、同僚和公众的多重压力,而压力进而会影响官员行为选择。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胡悦副教授基于实验数据,探究了集体记忆对政府评价和国家社会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即使是“集体胜利”的正面记忆,在锚定效应作用下仍可能对当下事件和事件中的政府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民众在国家-社会关系中的认知;而这一效应是在个体聚合记忆与集体记忆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会议的最后环节,围绕 “探索人心的中国之问与世界之问”主题展开圆桌会谈。除发言嘉宾外,还特邀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丽萍教授和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苏毓淞教授参与讨论。与会嘉宾针对政治心理的学科边界与自主性、研究理论和方法发展路径,以及中国为学科发展提出了什么“中国之问”又为回答政治心理研究“世界之问”提供了什么独特的基础和条件等问题畅所欲言,展开广泛讨论。围绕学科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圆桌会议讨论形成以下共识。
1. 政治心理研究与政治文化研究、政治传播研究有广泛交叉,应以议题为导向,实现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研究。
2. 政治心理学对心理学方法的借鉴应避免细碎化和过度技术化;关注现实社会始终是政治心理学的核心。
3. 政治心理现象是社会科学问题,应追求普遍性。中国学者应为构建具普适性的概念和理论做出努力,既不能忽视文化差异,也不能过分强调中国“特殊性”、“差异性”。
4. 从发现普遍性规律的角度,应推进比较研究,但需保持跨文化敏感度并思考如何将政治环境差异纳入考量,在选择研究议题时,也要认识到其背后的环境条件,不能简单迎合西方视角。
5. 研究方法需要不断改进,结合质性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以提高调查质量。问卷调查的质量也需提高,尤其需要重视广泛存在的被试作答不认真的现象,不能认为简单添加“关注度指标”就能解决实际问题。
6. 整体而言,中国的政治心理学研究还需进一步关注中国政治实践,提高理论概括水平,为政治学学科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政治心理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从知识发展角度深入探讨中国政治心理研究如何提供新议题与新发现、如何有效回应学科经典问题与全球关注焦点等问题。此次活动旨在为推动政治心理理论与方法发展、凝聚中国政治心理研究共同体意识、探索构建基于本土和比较经验的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提供借鉴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