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地方治理现代化:中国实践与理论建构研讨会”于河南省新密市召开

2023-08-23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为推动地方治理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发展,8月18日至21日,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郑州大学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了以“地方治理现代化:中国实践与理论建构”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代表以及新密市实务部门的领导干部6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学者们在新密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深度学术交流。

开幕式由郑州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樊红敏主持,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杨雪冬教授、郑州大学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郑永扣教授先后致辞。杨雪冬教授回顾了20多年前新密调研团队创造性提炼“压力型体制”概念的经历,肯定了新密县域治理的发展成效,并指出新密为研究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案例。郑永扣教授对与会领导、专家学者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河南表示热烈欢迎,肯定了研讨会在新密召开的意义,并对会议推动地方治理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提出了期望。

主旨发言阶段,河南省新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长水以“新密市转型发展的地方探索”为题阐述了新密发展困局和转型探索历程;河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谷健全回顾了新密作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介绍了新密市从资源型县市向绿色发展转型的开辟新赛道的发展成效、核心特征及经验机制。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何增科教授基于地方政府创新奖、粤治案例数据库分享了广东的治理实践和地方治理现代化新动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通过“改革中国”和“治理中国”的分析,重新阐释了地方治理现代化之路的“人民”概念和常态治理的法治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杨雪冬教授以新密案例分析了地方经验学术转化的路径,提出以模式化、概念化作为知识自主建构的新起点,有效解释地方经验并指导地方治理实践创新。

学术研讨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地方治理研究的结构、能动者、政策视角,以压力型体制的当代呈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县域治理现代化等发言主旨展开了精彩的学术对话。

主题一“地方治理研究:结构的视角”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郎友兴教授肯定了压力型体制概念在今天仍具有很强解释力,并由此提出了压力型体制的进阶版“自我-反向压力型体制”,更加注重承压主体的自我调压动机,县域治理现代化需要推进协同合作以实现对其超越。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政治科学系张紧跟教授讨论了党建引领如何学理化的问题,指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研究还没有完成从政策话语向学术话语的理论化转型,需要从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政党使国家和社会黏连等角度重新思考党建的引领实效。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韩恒教授分析了“下沉一线”的运行逻辑和理想类型,认为这是压力型体制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治理功能的基层实践。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韩万渠教授提出“政绩共同体”概念,分析了地方政府“抓总牵头”的运作机制。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陈文新教授从城乡关系视角分析乡村治理的历史变迁,指出乡村治理和城市治理逻辑的差异,推动县域治理现代化需要结合城乡融合发展再思农村和农民主体地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陈浩天教授探讨了数字时代乡村治理的“智治”经验,提出要搭建具有本土特色和地方特征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基于技术赋能不断扩展数字化应用平台,提升乡村的治理效能。

主题二“地方治理研究:能动者视角”由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何增科教授主持。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学军教授从县级政府绩效指数分析了县域治理现代化的区域特征及差异,指出未来县域高效能治理应围绕价值引领、制度设计、数字赋能、冲突管理持续发力,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的协同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韩志明教授给予上海社区治理实践,从“一人政府”推演到“一人社区”治理模式,反思基层治理的新结构,提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不应只是扩权增压和盲目吸纳社会,合理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规范民意释放的渠道和方式同样重要。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贺东航教授以中国式治理的晋江样本为例,探讨了晋江“第一次创业”时期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的保护,“第二次创业”时期受上级政府影响的地方政府职能扩张,为透视地方自主性和地方治理创新弱化提供了“政治势能”视角。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院长郭为桂教授基于福建案例聚焦压力型体制下基层干部的策略选择,指出现有的压力型体制在结构层面呈现出“一泛化三挤压”新变化,在行为层面体现为“逃避、躲避、倦怠、脱离群众”四种新特征。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杜鹏回归乡镇治理的人事结构,探讨乡镇治理如何优化基层干部的激励机制。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樊红敏教授分享了家乡追踪研究的问题意识,指出县域治理过程中干部群体对顶层设计的创造性执行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关键要素,要推进县域政府制度化的战略决策权、政策转化权、资源整合权等,使县域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有为”又“有位”。

主题三“地方治理研究:政策的视角”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张紧跟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田先红教授基于北京市“接诉即办”的实践分析指出,基层治理具有情境性、模糊性、能动性。面对治理刚性化、过度回应、过度动员、单一化要求,反而产生了治理的脆弱性和成本的过度增长。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要在上级政府、基层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良性的职责分工及互动关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陈雪莲基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教育双减”改革的双案例考察,分析了顶层设计改革中“政策偏差”的生成机制,指出利益诉求多元化、决策有限理性与政策资源有限性的条件下,“压力型体制”与基层治理资源差异加剧的结构性困境。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管兵教授将“地方性政策”作为学术概念,从结构视角和历史视角加以探讨,指出这一概念所包含的三个主要命题:创新命题、回应命题、层叠命题。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孙宇飞借助一个全国性的调查实验,尝试回答“何以动员人心”,即如何通过更加科学的手段激发普通民众投身公共服务。在新密文旅工作交流及闭幕式环节上,新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周晓丹介绍了目前新密市文旅发展情况,与会专家学者对新密文旅产业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推动新密文旅发展、优化乡村振兴工作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提供了指导。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深入新密市街道社区、示范乡村、融媒体中心、古城保护暨有机更新项目等地参访调研。杨雪冬教授在总结致辞中表示,本次地方治理现代化新密论坛是一次非悬浮式的在地研讨,专家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加实时研讨的方式,重新思考“压力型体制”这一基本概念的生命力,围绕地方治理现代化的中国实践和理论建构进行深入交流,展现出每一位与会人员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深切价值关怀。

本次“地方治理现代化:中国实践与理论建构”研讨会,重访“压力型体制”概念的发生地,就地方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基层经验、概念建构以及理论创造进行研讨交流,展示了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在地方治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为洞察地方治理现代化新趋势、推动地方治理经验总结贡献了新方法和新思路。(陈桢编写)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