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4日,在第十六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共同体年会上,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大变革时代的比较政治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本届会议主题为“以中国为主体的学科体系建构”,由政治学评介协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社科院政治学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以及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30多位学者,在会议主议题下,围绕官员流动、公众态度和政治信任以及基层治理和民主发展等具体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主办方致辞和主旨发言环节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系主任余艳红主持。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苏毓淞教授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戴长征教授分别代表主办方发表欢迎致辞。苏毓淞教授首先回顾了前两届比较政治学研讨会的办会历史,同时其高度肯定了此次研讨会的议题范围与学术价值,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期待在本次会议上能产生精彩的思想火花碰撞。戴长征教授对与会的各位学者表示感谢,随后他热情洋溢介绍对外经贸大学政治学系发展现状与研究取向,指出“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于政治学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主旨发言环节,清华大学杨雪冬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吕杰教授以及哈佛大学王裕华教授分别发言。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系主任杨雪冬发言的主题是《比较政治在中国:源头和路径》。他指出,比较政治学在中国逐步形成知识体系的重要路径之一是翻译,系统翻译的新知识与中国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政治实践相互碰撞,形成中国独有的政治价值体系、认识体系、知识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叶澄海讲席教授、副院长吕杰的发言主题是《历史视野中的时间性问题》,他聚焦探究作为一种理论取向的历史政治学,与以历史为数据的研究存在何种区别,突破主流计量模型处理时间问题的模式,在研究中动态地纳入时间,进而重构政治学理论。哈佛大学政府系王裕华教授发言题目是《什么叫有意思的研究》。他认为评价学者应主要观察其理论是否有意思而非是否正确,有意思的研究就是挑战理所当然的固见,其实现路径是遵循能使行外人也能听懂研究题目的“白居易原则”,以及能够令学者自然记起研究题目的“甲壳虫原则”。
分论坛1的主题是官员流动、反腐败与政府回应,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于晓虹担任主持人。首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曾瑜副教授汇报题为《层级、条块与官员流动:基于中国官员的经验研究》的研究,主要对1990年至2016年各级官员的交流情况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分析。接着,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莉副教授汇报了题为Unified Leadership, Cadre Promotion and the New Anti-corruption Effort in China的研究,关注反腐倡廉运动中干部晋升情况。最后,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王豪汇报题为Risk Aversion and Selective Responsiveness: How Local Governments Prioritize Online Complaints in China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政府对市民投诉的回应性情况。来自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助理教授马啸和刘颜俊分别对3位发言者的研究就完善理论和模型进行了精彩点评并提出了宝贵建议。

分论坛2的主题是公众意见、政治信任与福利政治,由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竺波亮担任主持人。首先,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郑立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Housing Price, Ownership, and the Demand for Social Welfare—Evidence from China”,其研究基于中国70多个城市调查资料,考察房价上涨是否影响个人对社会保护的看法。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的詹晶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院长谢韬分别对其研究进行点评。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郑建君副研究员汇报了题为《政治价值观对政治信任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有调节的链式多重中介模型分析》的研究,实证考察了价值观对政治信任的内在作用机理。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詹晶和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胡悦分别进行点评。最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叶静教授汇报了题为《大国竞争、财政引领与美国发展型福利研究》的研究,试图解释为什么作为自由主义国家的美国,却提供数量如此多的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院长谢韬和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祁玲玲分别对其研究进行点评。


分论坛3主题为疫情防控与公众态度,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胡悦担任主持人。首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博士候选人陈达铿汇报了与詹晶教授合作的题为Digital versus Physical Surveillance in Pandemic-era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ocal Communities的研究,基于对中国南方S 市的实际调研数据,其试图分析是何种因素驱使政府在数字监视与人身监视这两种方式之间做出选择。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张开平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韩冬临分别进行点评。接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曾庆捷副教授汇报题为《疫情封控的聚旗效应: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研究,试图探究疫情期间居家封控的经历对公民的政治态度以及公民对国家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张开平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唐啸分别对曾庆捷老师的汇报进行点评。
分论坛4的主题是基层治理与民主发展,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祁玲玲担任主持人。首先,华东师范大学讲师戴康老师汇报了题为《去中心化与再组织化:制度复杂性视角下的人民调解实践》的研究,通过对S市的案例分析,其试图回答人民调解制度如何变迁以及这种变迁体现何种逻辑。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于晓虹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韩冬临对其研究加以点评并给出了很多完善论文中肯的建议。接着华中师范大学张大维教授汇报了题为《农村协商民主制度化的空间赋权:形式比较与中国逻辑——23省38村协商民主案例分析》的研究。通过中西比较重新理解协商空间,其拓展了协商空间概念。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于晓虹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杨锋对文章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董佳欣汇报了题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论外部力量开展民主促进对民主化转型的影响》的研究,文章主要验证外部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民主促进是否会对其他国家民主产生影响。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罗兆天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杨锋就案例选择以及理论完善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点评。除此之外,现场的听众以及参会嘉宾对各位汇报者的研究进行了提问。


最后一个环节是圆桌论坛,以“在中国场景下如何认识比较政治学”为主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讲师汤峰担任主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院长谢韬,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詹晶,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祁玲玲,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于晓虹、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副教授曾庆捷,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罗兆天以及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陈玮为与谈嘉宾。圆桌论坛主要讨论了四个问题:(1)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在美国研究美国以外的政治都可以归为比较政治学,以此类推在中国场景下,比较政治学就是研究国外政治的吗?(2)通常认为比较政治学更追求对普遍规律的解释,有更高的理论关怀,不过在我国传统的学科体系划分中,存在政治学理论这一专业(硕士阶段),两者的区分度是什么?(3)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比较政治不能研究一个国家,要研究两个以上的国家,如此才能叫比较政治学,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4)相比于比较政治学具体领域的议题研究,国内学界对此领域的研究更聚焦在学科建构、概念辨析上,如何看待此现象?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现场氛围良好,踊跃提问。此外,曾庆捷老师还额外抛出了“政治学何用?”问题,引起大家热议。除了与谈嘉宾外,在此环节,韩冬临、张大维、胡悦、郑建君等学者也交流了对有关问题的看法。

最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政治学系讲师汤峰再次感谢与会嘉宾、现场的各位听众、共同体会议主办方以及贸大的相关学生志愿者等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期待大家明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