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法的学科交叉沙龙”第17讲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北四楼206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为“寻求政治、公共管理以及法律的重叠共识”,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高全喜主持兼评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兼聘副教授陈天昊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于晓虹作为演讲嘉宾进行主题发言,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季卫东、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谭俊以及其它师生参加了本次沙龙。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于晓虹带来题为“法与交叉学科视阈中的法政治学”的主题演讲。她首先从渊源、议题、范式与发展四个方面介绍了法政治学,指出最早的法政治学源于哥伦比亚大学的“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以法理和宪法为研究对象,后续逐渐与法理学研究分离开来。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由于深受法律现实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和思想的影响,法政治学形成了以法官如何决策,和作为政治制度的法院两个基本议题,形成了法律模型、态度模型和策略模型三种基本范式。然后,于晓虹副教授结合具体的研究案例呈现出三种不同理论模型之间的发展演变过程。其次,于晓虹副教授还通过对不同交叉学科的比较中指出法政治学的位置。再次,她指出在开展法的交叉学科研究中,不仅要了解相关方法的逻辑和初步操作,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开放与坦诚合作。最后,她详细地阐释了法学与交叉学科的研究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对法学的重新认知,还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彼此纠正,有助于建构基于中国经验的学术话语体系等。
最后,季卫东院长做总结发言。会后,参与人员进行合影留念,沙龙在愉快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