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孟天广教授做客社科大讲堂,以“国家信息能力与数字政府建设”为题,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阐述国家治理的信息理论,结合数字政府建设实践,诠释信息要素和信息机制对国家治理的基础作用。
讲座伊始,孟天广指出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是提升国家掌握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介绍信息政治学的兴起背景。第四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数字和智能化转型,信息政治学成为理解国家形态重构、认识国家运行机制和解析国家能力的新生理论视角,数字时代的国家与社会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国家”与赋权“社会”,一方面驱动政府更能“读懂”复杂社会、感知治理失灵的信号、实现科学决策和精准考核,另一方面促使社会成员则更有能力在信息开放环境中获取稀缺的“治理知识”,以更低成本更便捷渠道参与公共治理,进而实现更可及、直接、高质量的政民互动。在此背景下,信息政治学逐渐兴起,以研究数字时代国家内部、国家—社会间信息问题。
孟天广讲解国家能力的信息基础和形成机制,传统上国家能力的形成机制有行政机制(国家自身的专断性权力)、社群机制(国家渗透的建制性权力)两大途径。数字时代信息机制兴起,并发挥着嫁接行政机制和社群机制的作用。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政府、社群、媒介、专业机构、公众是由“信息”连接在一起的动态系统,而信息机制是促使行政机制和社群机制协同的力量,成为共识形成、政策决策、吸纳回应、激励监督、政策评价的核心机制。孟天广兼顾信息政治领域的韦伯实体论和福柯知识论两大理论传统,将国家治理的两大信息问题整合到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构成的“三明治结构”,以构建统一理论框架阐明国家治理的信息理论。
孟天广讲述国家信息能力的概念及内涵,分别从信息机制和信息要素两个维度分析了数字时代国家信息能力的特征及演变。国家信息能力的关键是同时解决信息稀缺和信息过载两大问题:一方面现代国家普遍构建信息汲取机制以解决信息稀缺问题,另一方面则形成信息处理机制(包括行政机制和社群机制)以解决信息过载问题。总之,数字时代的国家信息能力是国家利用数据要素(汲取、处理及应用)形成的新能力,包含国家自身、国家-社会关系两个维度和六个能力要素,即国家内部的信息汲取能力、数据治理能力、循证决策能力;国家干预社会的数字规制能力、回应/服务能力、濡化传播能力。孟天广运用2000年以来我国300余座城市信息能力的实证数据为例,分析了国家信息能力生产的政治经济根源,进而实证地检验了国家信息能力构建的空间模式和部门演变,归纳出我国信息能力建设的政治驱动逻辑。随后,孟天广讲解政府数字化转型历程,阐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分析了数字政府建设的五大体系框架和七大能力,呈现了自主设计的数字政府发展指数及其测评结果,并解析了数字政府在省级、市级层面的驱动因素。此外,孟天广还以北京“接诉即办”改革为例讲解数字政府治理对国家-社会关系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梳理了政府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吸纳社情民意、重构条块关系、强化政民互动的全过程。
孟天广总结,信息政治视角下的国家理论是数字时代理解国家构建及其运行的基础理论视角,从信息意义上理解现代国家是国家理论在数字时代的迭代发展,数字政府建设也体现着国家能力理论的发展,因此学界应该加强对国家信息能力的要素、生产机制和影响效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尤其是未来要进一步研究国家信息能力对个体、社会、市场三个层面所带来的国家—社会关系演变。
在演讲后的互动环节,孟天广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中国国情对数字政府建设影响、知识论视角下国家和社会信息交流、数字政府权力监管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