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6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恰逢社会科学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百年清华政治学系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政治学的使命”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甲所成功举办。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新华文摘》杂志社、《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等20多位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与历史使命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式现代化与政治学的使命”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杨雪冬教授主持。他简要介绍了研讨会举办的初衷。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小劲致开场欢迎辞。张小劲教授首先对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以“时代化、中国化”为关键词,回顾和概括了中国政治发展、社会科学研究与清华政治学系的发展历程,提出政治学的中国化、时代化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中国政治学人必须面对和承担的历史使命。会议共分为“百年政治学的发展与裂变”“新时代政治学研究议程的设定与拓展”“在学科间互动中跃升”三个专题,分别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教授杨雪冬,政治学系副主任、副教授谈火生和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孟天广主持。
“百年政治学的发展与裂变”专题,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中国政治学的百年发展和来路。何增科教授提出政治学在中国的健康发展需要政治学人具有科学精神的内在自觉,努力形成平等交流、共同发展的科学家共同体。景跃进教授提出政治学研究既需要尊重现实,也需要具有内在的精神批判性,处理和平衡好政治学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时和兴教授坚决反对学科发展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并提出了“实践政治学”重要概念去建构中国特色的政治学。杨阳教授提出政治学的中国化需要立足于现代化背景和坚持现代基本价值,充分借助传统政治知识,在理论建构中更加注重中国经验,形成世界政治学谱系中的中国政治学。马宝成教授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并从学科属性和学科研究的角度阐释了国家安全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李俊清教授分享了中国作为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挑战,阐释了民族与国家、多元与一体的内在张力。
“百年政治学的发展与裂变”专题讨论
“新时代政治学研究议程的设定与拓展”专题,主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政治学议程的重新设定和未来方向。任剑涛教授提出现实政治对当前政治学议程设置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应该用国家议题代替政治学一般议题,应尊重政治学研究议程设置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戴长征教授认为学科发展面临着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和对话世界政治学的双重压力,需提炼中国传统文化和反思西方理论。褚松燕教授肯定了政治学人基于中国实践的主动探索和学术自觉,提出应该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研究契机形成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学术之风。高级编辑胡元梓重点从组织、价值观、制度、方法和目标五个方面强调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现代化的方向。吕杰教授分享了美国政治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立足于美国本国研究,提出应该真正理解中国政治运行的微观逻辑,系统地在中国本土研究的基础上提升对政治学核心概念和理论的研究。何艳玲教授认为研究议程的实践性和自主性是学科生存发展与理论繁荣的重要前提,并提出中国治理中稳态机制的发现是政治学理论繁荣的切入口。王洛忠教授认为未来政治学研究议程路径的拓展,需要立足中国实践原生性问题,利用大数据方法倒逼政治学研究范式改革,构建有门槛的政治学学术共同体。
“新时代政治学研究议程的设定与拓展”专题讨论
“在学科互动上中跃升”专题,主要从学科交叉和融合角度展望政治学迈向未来的实现路径。荆学民教授分享了政治传播学在政治学的发展与挑战,提出应该将政治传播研究纳入新的政治学,并从中国实践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研究。解亚红研究员从政治与行政的学科交叉、东西方文化底蕴的差异出发,认为只有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核心和不足,才能更加全面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柴宝勇教授提出政治学未来议题需要有世界视野和实践理性,需要思考政治学在新兴交叉学科中的贡献。袁振龙研究员认为跨学科交叉互动为政治学研究提供多元面相,推动研究范式创新以深入理解政治实践。于晓虹副教授通过法政治学的历史、知识和实践分享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意义,提出从类型化的角度去理解交叉学科产生的概念和知识。张开平副教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说明数字信息技术如何重塑政治学一般理论,分享了科技变革下传播技术和传播范围的变化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
“在学科互动上中跃升”专题讨论
最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教授杨雪冬作会议总结,认为政治学人心存国之大者、思考国家命运是当然的使命,更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能力和学术自主性,吸引、培养和凝聚更多优秀人才,提升政治学的整体力量,这样才能真正承担起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理资源的使命。
专家学者合影
(图文来源:赵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