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下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长聘教授杨雪冬做客社科大讲堂,以“风险社会与政治的意义”为题,为师生们讲解如何认识风险与风险社会,并引领大家重新思考政治的意义和作用。

讲座伊始,杨雪冬教授提出思考:“这是一个安全的社会吗?”他阐释了何为“风险”“风险社会”与“现代治理体系”。他表示,“风险”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是现代性的后果。并讲述了风险的四个基本特点,即内生性、流动性、持续性,以及应对方法上需要提高现代性反思能力来建构应对风险的新机制,引导同学们从“风险”角度理解社会政治发展。
杨雪冬教授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风险的现代治理机制由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专家系统、国际制度共同构成。其中,国家是现代治理体系的核心。
杨雪冬教授讨论了新冠疫情与全球风险社会的当下化问题,认为全球化为风险增多、扩散提供了条件,发展与风险存在共生效应,也因此暴露出疫情防控中的治理短板。全球风险社会于当下便面临乐观与悲观两种前景。以国家为中心的现代治理体系正面临严峻考验,典型例证是风险治理的五种机制普遍失效,主要表现有:组织的不负责任、首要治理者的“甩锅”、假消息泛滥、信任的瓦解、自欺,“治理超载”成为国家中心治理模式的普遍危机。
最后,杨雪冬教授认为应该重新思考政治的意义。面对全球公共性不断增强的现实,有必要提出基于“共存-共担”的新政治观,通过复合治理实践新政治观。对中国来讲,应该坚定不移推进基于政治整合的治理改革,坚定不移推动基于人类共存的全球治理改革。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杨雪冬教授回答了现场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关于现代性、疫情与选举的关系以及全球合作如何实现等问题。本场讲座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主办的2021年“社科大讲堂系列”第四讲,由社科学院副院长孟天广主持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