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我系杨雪冬教授出席首届“国家+”论坛

2021-12-05

2021年12月4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等八校政治学院(系)共同发起的首届“国家+”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增科教授主持此次论坛,通过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政治学者参加了研讨,我系杨雪冬教授出席并发言。

在演讲与评议环节,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朱仁显,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包刚升、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忠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海洲和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李剑副教授分别以“帝国新论”、“从尚武到崇文:中华帝国治国文化的转换”、“帝国兴起与统治的政治逻辑”、“从大清帝国到地域型国家”、“现代民族国家崛起进程中的仪式变革与认同重构”、“帝国的认同建构—古今之变”为题进行了发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长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续添,我系杨雪冬教授,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郭台辉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段德敏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的费海汀助理教授、庞亮助理教授指出和何增科教授进行了评议。

其中我系杨雪冬教授基于俞可平教授、朱仁显教授、包刚升教授和郭忠华教授的主题发言进行了评议。认为这四位学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采用历史研究、概念史研究和文献研究三种研究方法,跨越了政治学、政治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多个学科分支,对帝国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展现了帝国问题研究的丰富面向。帝国这一话题之所以回归,从理论源流上可以追溯到西方社会科学在上世纪60年代时空观的重新调整,现实理由则与冷战之后国际格局的急剧变动引发的忧虑和思考有关。运用更宏大的时空观和历史观重新观察旧有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科学的重要转向。虽然帝国不过是人类漫长历史长河中多种政治共同体的一种,但从本质上帝国是第一个人为建构的政治共同体形式。不同于依托于地缘、血缘的部落或王国,帝国跨越了地缘和血缘的边界,具有很强的人为建构性。这也是其作为研究对象的魅力所在。所有的帝国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战争逐步扩张的。除了暴力方式外,帝国统治的维系还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宗教等多种方式,帝国这种政治权力不断再生、不断存续的运行过程,为深入地认识政治权力如何再生产提供了独特视角。通过分析帝国这一历史现象,能够检验当下政治学研究中的基本认识、基本判断和基本规律,反思现代民族国家面临的种种问题。帝国可能灭亡,但帝国意识与帝国主义却可能永生。相比之下,研究后者的原因对当下更为重要。

在自由讨论环节,俞可平教授、朱仁显教授、包刚升教授、郭忠华教授、王海洲教授、李健副教授和擘雅集团董事长、恒源祥集团创始人刘瑞旗先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国家问题是政治学的核心议题,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课题。首届“国家+”论坛选取了“帝国”作为研讨主题,一方面回顾了帝国在人类政治发展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反思了全球化时代现代民族国家在建构国际秩序和推动政治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探讨了符合人类发展潮流的国际体系、国家形态和政治价值。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8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