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政治学系师生参加南京大学第九届“政治文化、心理与行为研究”工作坊

2021-08-27

为交流和研讨有关政治文化、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领域的最新成果,推动政治科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2021年8月25日-26日,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政治管理学院举办了第九届“政治文化、心理与行为研究”工作坊(线上),有来自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海内外40多所高校的60多位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会环节,清华政治学系的教授杨雪冬、苏毓淞、孟天广、胡悦和博士生刘小溪、刘江锐、潘莹莹、孙宇飞、汤峰、郑思尧、朱萌等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提交了论文并完成论文陈述和讨论。

在中国政治过程的专题研讨中,博士生潘莹莹报告了与杨雪冬教授合作的有关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研究,通过对三个典型案例的深度比较,分析了首发型城市与续发型城市疫情防控体系运行的差异,并进一步将续发型防控区分为程序驱动式和领导驱动式两种类型。这项研究从多个维度拓展和深化了“压力型体制”分析视角的应用范围及研究操作方式。

在公众政治心理的专题研讨中,胡悦副教授和博士生朱萌报告了关于外语习得对政治效能塑造机制的研究。他们提交的论文,基于全国性综合调查数据,强调数十年英语推广和教育政策所导致的国民英语水平差异已对国民政治认知、尤其是政治效能感,产生了重要的塑造作用;这种塑造作用是通过语言政策场域实现的,主要包含四种机制,即信息获取、价值引导、自我评价和社会竞争。研究结果表明,国民英语水平提高会对国民的内外效能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公众政治信任的专题研讨中,孟天广副教授和博士生郑思尧进行了论文汇报。他们的研究通过线上调查实验考察了问责失职官员对公众政治态度的影响;他们发现,公开问责披露的负面信息和对涉事官员的惩罚措施都对政治支持有显著影响、在普通公众中比在公务员群体中更为明显。

在公众政治参与的专题研讨中,博士生刘江锐发表了与苏毓淞教授合作的《中国公众民粹态度素描:现代化进程的幽灵?》论文。论文研究分析了现代化视角下具有民粹态度倾向的中国公众特征,并结合MRP分析方法呈现了次国家层次的分布特征。博士生汤峰介绍了与苏毓淞教授合作的研究。不同于既往研究主要从实在的物质获得角度去解析公众获得感的差异,他们这篇题为《内外有别:政治参与何以影响公众的获得感》的论文从过程性因素分析公众的获得感;通过中国综合社会状况调查的微观数据,他们利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发现,体制内的政治参与能显著提升公众获得感,而体制外的政治参与则会抑制公众获得感。

博士生刘小溪和孙宇飞提交的两篇论文参与了“青年学子论坛”板块并做专题汇报。刘小溪的论文通过对288个已经采纳网格化治理的地级市进行事件史分析,指出邻近压力相比于垂直压力更有利于促进特定政策采纳和制度建设。孙宇飞则基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在线实验和回归分析检验了政治灌输理论的说服机制和信号理论的能力感知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以思政课为代表的“硬宣传”在传递威慑信号以外还具有一种说服的“软效应”。

清华政治学系师生发表的上述研究成果均极大地引发了与会者的兴趣,提问和评价发言相当热烈。清华师生也从中获得了相当多的收益。

(潘莹莹整理)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8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