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我系张开平、胡悦副教授出席第十一届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

2021-07-07

2021年6月19日至20日,第十一届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廖凯原楼)514会议室召开。我系张开平、胡悦副教授出席本次论坛,与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与学生就政治学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图片

会议开始,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张长东副教授代表主办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致开幕词,欢迎各地老师与同学参会,并祝愿大家在论坛过程中能够有充分的交流与收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新刚教授代表论坛组委会对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简单介绍,感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承办此次论坛。

会议的第一单元为“公共表达中的政治”,由张长东副教授主持。我系副教授张开平做了题为“双疫情记:社交媒体的舆论极化“(A Tale of Two Pandemics: Polarization in Elite Discourse of COVID-19 on Chinese Social Media)的报告。张开平指出,作为百年未有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了社会极化新的来源与表征,从而造成了网络上前所未有的社会舆论撕裂与对立。通过对新浪微博的大数据分析,张开平助理教授与合作者得出结论,我国社交媒体上围绕疫情的公共舆论存在极化现象,而政府的官方宣传对舆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郭凤林从解释极化发生的原因机制、语词分析的操作细节与议题关键词选取可能存在的交叉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评议。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曾瑜博士以“文体明星的网络政治表达:基于新浪微博的大数据分析”为题,探究了什么因素会影响明星转发或发表有关政治议题的微博。他通过新浪明星库与百度指数,依照知名度将明星划分为了“知名度低的艺人”、“新明星”与“老明星”,再通过深度学习分类器识别其发表的政治议题微博。最终的结论显示,总体而言明星在微博上的政治表达较少,但是近三年政治性表达存在有一个增长趋势。此外,明星的政治微博表达主题基本集中为节日庆祝、致敬英雄与纪念历史,倾向基本一致。曾瑜博士分析,明星的知名度与其面临的政治风险呈正相关,这使得他们会相应的调整政治表达的内容,更多地援引官方媒体的政治观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马啸肯定了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但他也指出回溯性数据的收集方式可能会存在有选择性偏误与偏差等风险。此外,他认为政治议题涉及广泛,本文对“政治”的界定相对狭隘。最后,他对于解释这一行为的机制也进行了补充。

会议的第二单元主题为“中国思想与政治史”,由外交学院杨晖副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尚振扬以“‘公’‘天’和‘祖宗之法’——对宋代青苗法之争的政治思想阐释”为题。他以宋代青苗法施行过程中“挺青派”与“疑青派”的论战为视角,以事件分析的方式,试图梳理这一事件背后所反映的特定政治事件的背后的政治思想及其制度化表达。他认为,“挺青派”与“疑青派”的论战背后,反映了宋代士大夫对“公”、“天”与“祖宗之法”等政治理念在理解层面的根本性分歧,这些思想观念上的分歧借由宋代特殊的宰辅制度、台谏制度、经筵制度等得以制度化的表现出来。他认为,“以事件为导向”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打破传统研究中思想、政治与制度之间的区隔。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博从本文所涉及问题的新意与有关政治史研究如何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评议。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周子裕作了题为“何以免于为奴:政治权力的集中与非西方国家抵御殖民侵略的抗争”的报告,由于受到广州疫情的影响,周子裕同学选择了线上报告的方式。他通过对晚清时代(1840-1912)、民国时代(1912-1949)与毛泽东时代(1949-1977)的中国与德川幕府后期(1853-1867)和明治时期(1867-1912)等五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试图回答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成功抵御殖民侵略而另一些国家不能。在对已有的“国家规模”说、“外部因素”说与“社会性质”说进行评论后,他提出以“政权内部的权力结构”与“政权与社会力量的关系”作为解释变量,并对上述五个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求异法与共变法,他得出结论,政权内部权力结构与政权和社会关系越集中,落后国家越有能力成功抵御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北京大学中国政治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孙明从本文选择对话的相关文献是否匹配、是否回避了更为关键的解释因素以及本文概念的选取深度等方面进行了评议。

会议的第三单元主题为“中国政府政治”,由我系副教授胡悦主持。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张金城以“培养式晋升:中国官员晋升的一个解释框架”为题,分析了“组织培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实践与选贤制度及其运作过程。他提出,官员晋升机制并不仅是党组织被动地甄别官员,而是一个主动发掘与培养的过程。由于党管干部、逐级提拔原则与建立后备干部的历史等制度的存在,“培养式晋升”具备得以开展的制度基础。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的形式,他总结出了“核心部门历练”、“挂职锻炼”、“轮岗交流”、“借调”与“党校培训”等五种常用的组织培养模式。通过过程追踪陪式的观察,这些培养方式确实与实际的干部晋升过程关联。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冯军旗认为本文提到了我国干部流动与选拔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肯定了作者从官方话语中提炼理论性概念的优点。但他也提到本文在中国干部培养与晋升方面的文献还有所不足。此外,他从我国后备干部制度的实践历史与本文选取的案例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补充性建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曾渝作了题为“战略性隐身:城市治理的成功之道?”的报告。他从城中村改造这一城市治理中的关键议题出发,分析了地方政府的隐性干预对改造结果的影响。基于田野调查,他指出地方政府为了在城市更新项目中控制社会风险,可以使用多种间接干预工具转移矛盾焦点、控制冲突范围。这种“战略性隐身”是地方政府在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制度下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也是国家权力隐性扩张的一种方式。同时他也指出,尽管“战略性隐身”能够帮助地方政府以较低成本实现城市更新,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分配矛盾,因此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强事前监管机制,建立以公平原则为导向的制度安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叶静教授从政府行为是否具有策略性以及是否实现了“隐身”等方面对本文进行了评议。

接下来是本次会议的“新锐论坛”环节,由张新刚教授主持。张新刚教授介绍了“新锐论坛”的来历,强调鼓励在校学生发表自己的研究,也为了进一步提升我们政治学科的发展。

慕尼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朱磊发表了题为“冲突性文明与世界之未来”的报告。他从汉语学界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研究的三个阶段出发,谈及了国内学术界对“文明冲突论”在不同时间段的解读,他提到已有的对“文明冲突论”的理解缺少深入文本与文本语境的解读,应当回归其文本的内在逻辑。他认为,“文明冲突论”根源于美国保守主义尤其是盎格鲁-新教的政治传统,这一传统建立在美国例外论的基础上,因而必须以“冲突性文明”的视角构建世界秩序,通过寻求敌人、塑造冲突的手段来实现内在团结。这一内在逻辑进一步通过美国的“大西洋主义”、南斯拉夫战争与其离岸平衡策略反映出来。他认为,文明冲突论作为一种对世界秩序的想象力,根源于新教历史观与岛国地理观的结合,最终形成了冲突性文明论的视角,但是他也认为,这种冲突性文明的化解也许同样内嵌于美国自身的文明演化与特质之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杨勇以“个体主义与民主制——涂尔干论现代政治的道德根基”为题分析了涂尔干是如何提出通过“道德个体主义”来完善现代个体主义,从而弥合国家与个体的二元对立。他指出,在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社会的疾病根源于法兰西独特的政治模式,使其长期徘徊在理想抽象的自由与残酷的现实之间,这一根源就在于国家与个体的二元对立冲突,即涂尔干所称的“民主疾病”。通过追溯卢梭的民主理论与考察个体主义的社会起源与发展演进史。涂尔干认为,个体主义是民主疾病的根源,并使现代政治失去了其应有的道德根基。而解决之道,则是以“道德个体主义”超越自然权利学说下的“观念个体主义”。并通过构建能够更好发挥沟通效用的中介机制来实现内在平衡,构筑现代政治生活的道德根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王格非以“政治极化与政治冲突的‘变质’——当今美国政治的困境与原因”为题,回溯了美国政治极化加剧的历史原因。他首先提出,政治冲突从性质而言有“良性”与“恶性”之别,政治极化的加剧则是良性政治冲突转换为恶性政治冲突的一种形式。他认为,美国“宪政平衡机制”与“混合政体”的政治制度设计,根植于其深厚的“民情”和“共识”的社会文化基础,实际上包含了一部分良性的政治冲突。然而随着20世纪后半叶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民情”与“共识”的衰落,原先能够维持良性政治冲突的“四党体制”(自由派民主党、温和派民主党、温和派共和党与保守派共和党,其中温和派民主党与温和派共和党是维持良性政治冲突的中坚力量)的解体,使社会力量中的温和派减少,公意逐渐让位于私利,最终加剧了政治极化现象。

山东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王诗源作了题为“党政关系如何决定了机构改革的成效?——以L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组建与运作为例”(与王军洋老师合作)的报告。她提到,尽管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存在着改革反复、机构重叠与职责交叉脱节等问题。然而已有的研究更多局限于政府层面,她认为党政关系是理解机构改革成效的关键原因。通过对L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组建与运作展开研究发现,尽管退役局的成立成功接收了原民政局管辖的退伍军人事务,但由于未能改变党的归口管理职能分配,使退役局无法对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由党委组织部门管辖的军转干部群体进行有效接收。她提出,机构改革不应单纯考虑“政”的因素,而应将其放置在党政关系的结构性背景下,对行政与党务之间的职能进行统筹设计,才能更好的规避改革重复等问题。

6月20日上午继续进行了本会议的第四单元与圆桌论坛环节。

会议的第四单元主题为“西方政治思想”,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霍伟岸教授主持。格拉斯哥大学政治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帅作了题为“商业社会的人性与政治:曼德维尔论社会性与商业国家”的报告。基本关切在于如何通过曼德维尔去把握17-18世纪政治思想史的变化。曼德维尔在批评霍布斯静态的人性论的基础上,认为应当清醒看到人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对此,张帅提出曼德维尔思想中的“类的社会性”,即人性的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适应社会,应而现代社会并非立足于传统政治学的“政体”或是“道德”,而是建立在商业社会的基础之上,从而将人性中的冲突与激情转化为商业社会的活力来源与现代国家力量的支柱。张帅认为,曼德维尔关于“商业社会”的开创性突破使其成为现代政治思想转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人物,堪称早期现代道德哲学范式转换的扳道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康子兴从商业社会性从何而来、曼德维尔的国家图景及其与霍布斯的思想差异以及如何准确评估曼德维尔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了评议。

云南大学法学院讲师刘敏博士作了题为“例外状态、紧急状态与法治——基于凯尔森、施米特与洛克理论的考察”的报告。通过对凯尔森“法治理想国”、施米特“例外状态决断”与洛克“自然法执行权”的分析与考察,刘敏博士认为应当对“例外状态”与“紧急状态”进行区分,紧急状态尽管不可预期,但是紧急状态下行政权仍然是宪定权,依然要受到实证规范的约束;而例外状态作为主权者动用制宪权在无实证规范情形下创造法律规范,尽管要受到自然法的约束,但面临更为复杂的两难境地。然而面临生死存亡的国家危急时刻,行动与不行动本身恐怕都将面临无可避免的困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翟志勇从紧急状态与例外状态在何种意义上是不一致的、执行权与行政权的区分以及三人思想是否具有共同脉络等问题进行了评议。

本次会议的圆桌会议环节,探讨的议题为“新时代、新政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张长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翟志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韩冬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霍伟岸、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政治哲学研究所副教授聂智琪、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杨晖、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胡悦参与了圆桌讨论。圆桌会议环节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何涛博士主持。

会议期间,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也亲临现场,介绍学院政治学学科发展的一些情况,勉励青年学者和学生做好科研工作,为政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为期两天的会议后,本次论坛迎来了最后的闭幕式,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张长东副教授致闭幕词,他对本次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也提到了本次论坛对政治学中核心议题讨论深入丰富,对政治学研究的推动也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论坛的最后,举行了下届论坛的交接仪式,下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韩冬临与张长东两位学者分别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参与了交接仪式。

(来源: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