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华以多年研究经历总结道,从水利、到农村、再到城市,不同领域背后的治理逻辑,本质上是相通的,都可以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例如,在对农村耕地灌溉方式的历时调查中,他与团队发现,中国传统的渠系灌溉比例正在迅速下降,并日益被更加依赖现代化技术的井灌、抽水灌溉等个体灌溉方式取代。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根本性的生产方式进步却将农村引向了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并行退化。无独有偶,奥斯特罗姆90年代在尼泊尔地区的一项研究也有类似发现:世界银行出资建设的现代化灌溉系统,效率竟不如农民自发协作开凿的土渠。对此,奥斯特罗姆给出的解释是,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解构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dependence)。一旦人与人之间不再相互依存,也就失去了共同合作、维护公共服务的动力,整个治理体系都将陷入危机。
王亚华认为,正是社会与市场在公共领域的失灵,迫使国家走向了“自强型改革”的道路。面对巨大的治理缺口,政府亟需借助新技术手段自我赋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发达地区对数字技术的应用更加充分。然而,“强国家”并不能造就一劳永逸的神话,当公共治理过分依赖政府推动时,必然会产生对社会机制的挤出效应。譬如,北京市近两年推行的“接诉即办”制度,在高度激活了民政互动的同时,也导致那些本可依靠沟通、协商化解的“琐事”大量涌向政府。这不仅增加了政府的治理负担,更加速了社会力量的式微,俨然成为当前国家治理中不可回避的难点。

“活社会”:政治关系的新机遇
孟天广以政治学破题,指出,“国家·民生”实际上就是有关“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议题。中国素有“强国家”传统,这在汲取能力、动员能力、政治整合能力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力量也在不断发育,特别是进入数字时代后,社会的活力、自治能力以及与政府协同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以北京“接诉即办”政务创新为例,“12345热线”搭建起市民与政府直接互动的渠道,弥补了传统物理城市传感器(如摄像头)无法感知“人”的偏好、诉求的缺陷。数字技术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唤醒,为政府化解信息缺失、信息不对称、信息碎片化等困境带来了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