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主题为“中国本土公益道路与公益理论建设”的思想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公益实践界的几十位秘书长与学术思想界的教授、研究员齐聚一堂,就上述问题展开研究与对话。本次论坛由北京修远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主办,《文化纵横》杂志社承办。
自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公益组织的活动愈发活跃,但始终缺乏来自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理论概括和思想指导,公益研究局往往限于操作层面的技术性问题,而对于公益实践背后的价值观、指导公益实践的基础理论等根本性问题付之阙如。这与公益界的问题意识尚未纳入国内主流学界的视野有关,也与公益界自身的理论自觉不够有关。本次论坛即试图将主流学术思想界与公益实践界聚合在一起,达到将公益实践问题上升为社会科学理论核心问题、同时将社会科学研究与公益实践相互结合的目的。
从更长的历史时段来看,自改革开放初期时的“希望工程”算起,中国现代公益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国公益开始受到西方现代公益(主要是美国公益)的深刻影响,来自国际组织的价值观、发展模式、操作技术,相当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现代公益的格局和走势。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公益也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兴起,传统中国的慈善文化、社会主义的公益价值观,以及市场化大潮下兴起的以商业手段推动公益的现代新公益,都不断尝试着开辟中国特色现代公益的新模式与新道路。今天的中国公益,正面临着创建中国本土公益模式与道路的崭新任务。
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景跃进应邀出席了本次论坛,并与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庄伟、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助理研究员陈嘉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团等,在《文化纵横》杂志常务副总编陶庆梅女士的主持下参与了其中主题为“本土公益实践与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圆桌座谈。来自公益实践界的阿拉善SEE第七届会长艾路明、慈弘基金会秘书长庄伟等人,则从自身公益实践的外来影响和本土探索两个方面介绍了他们的感悟和体会。与此同时,来自公益实践界的30多位秘书长参加了论坛,并与参会学者进行了热烈互动。
这次论坛达成的初步共识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与历史文化的本土公益发展道路,并以此为基点,构造中国公益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文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