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日,第二期“博士生政治理论工作坊”通过在线会议平台顺利召开。工作坊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四校政治学系所联合举办。工作坊的初衷是为政治理论方向的博士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提高政治理论方向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写作水平,进而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打造学术共同体。本期工作坊由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承办。
本期工作坊分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与中国政治思想史两个单元,主题分别为“政治理论与古典‘政治’”和“历史政治学视野中的制度理论”,每个单元包括论文报告、论文评议和开放式讨论三个环节。来自京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博士研究生共20余人参加了本期工作坊。
第一单元由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的孙明老师主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7级博士生张旭报告了题为“孟德斯鸠政体理论中的古典‘政治’意涵”的论文。在张旭同学的报告中,他首先明确了自己的问题意识,即试图在现代自由主义和现代社会科学之外,探讨一种古典取向的孟德斯鸠解读方式。他认为,在政体理论的层面,古今之间出现了断裂,而其背后则是古今“政治”内涵的殊异。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虽然在某些方面(比如对政体的划分和对德性的态度)具有现代的特征,但是在另一些方面(比如对政体的整全理解以及分权和自由的关系等)则与古典相契合。接下来,张旭同学从“政体原则的‘共同体’面向”、“分权之下的自由与政治”以及“历史中的政体:政体发生学的立法者之匙”三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的观点。其间,他对英国政制的“政体原则”以及孟德斯鸠“自由”概念的古典共和主义取向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在评论和讨论环节,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何涛老师指出,他认同张旭同学关于孟德斯鸠具有古典色彩的论断,而这种色彩在博丹、托克维尔、韦伯身上也都能够看到。但与此同时,孟德斯鸠的思想中表现出“双重的背离”,即一方面背离了第一波现代性,另一方面也背离了古典。特别是他关于德性以及商业的论述,颇能体现出作为早期现代政治思想家的面貌。所以,我们需要去探究孟德斯鸠政治思想中每一个具体的问题,由此才能对其思想的复杂性有更为深刻的把握。最后,张旭同学回应了何涛老师和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的谈火生老师关于德性和立法者等方面的质疑;对孙明老师所提“孟德斯鸠是过渡时代的人物”这一判断表示赞同;并且回答了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许超同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赵倩倩同学关于“如何明晰古今之辨的内涵”以及“为何首先要在政治制度层面回应利益和力量的多元化”的问题。
第二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任锋老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7级博士生胡云报告了题为“风宪再造:钱穆政治思想中的监察权理论”的论文。她提出,研究监察政治的必要性来自于历史与现代两个方面,中国历史上的监察政治曾经对于塑造东亚国家监察制度产生了典范性作用,而当下的政治议程中监察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推进。现有研究对于如何安顿和诠释中国监察政治所持的观点各有不同,而钱穆关于中国传统监察政治的思想和理论在他所处的时代具有重要的代表性。钱穆在汹涌的西化浪潮中,立场鲜明地主张从历史传统着眼去处理立宪和立国问题,他对于中国传统监察权的研究便展现了这一取向。钱穆的监察理论建立在他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系统诠释之上。胡云提出,职分论、政治责任和政治一统构成了钱穆讨论中国传统监察政治的论证起点,钱穆的监察理论呈现出了监察在政治理想、制度形态和实践史中的丰富面貌,值得注意的是,钱穆尤其强调西方分权制衡和中国历史中政治一统的两种宪制理念和实践历程的不同,正是由于对这一点的忽视,近代以来的许多研究试图借用西方宪制架构塑造中国的监察政治,从而滋生了对中国传统政治和监察制度的诸多误解。钱穆对于孙中山五权宪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正是因为宪制改革的时代环境中,孙中山高度重视中国传统的监察权和考试权的宪制功能,为中国的民主政治提供了一条根植于自身文明基体的改革之路。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的孙明老师就如何使得从历史中提炼的理论应该更具有严谨度和贴合度提出了问题并发表了看法,同时提出,在进行中西比较时应该建立在一定的一致性基础之上,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差异和不同。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的谈火生老师提出,对于钱穆的研究应该更注重制度与历史的结合,在系统梳理钱穆先生观点的基础上应增加反思性维度,对于钱穆的研究需要结合同时代思想家的观点,形成更为全面的视野。此外,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许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张旭等同学分别提问,胡云同学一一作了回答。
中午12时许,工作坊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落幕。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的孙明老师主持闭幕式,他感谢了莅临指导的各位评议老师。两位报告人和参会的博士生同学们均表示在工作坊中获益良多。最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谈火生老师对工作坊的其他事宜作了安排。
(文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