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杨雪冬教授出席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论坛并发表演讲

2020-12-04


2020年12月4日上午,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在汇文楼1600会议室举办了深圳大学政治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论坛”第126期学术论坛。我系杨雪冬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嘉宾,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文教授主持,全院师生与会。

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建议。在此政策背景下,杨雪冬教授从空间变革的角度来阐释治理现代化问题。杨教授指出,空间变革是社会科学必然面对的事实。空间变革是近代以来,尤其是二战之后人类面临的重大变革,是人类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的变革。这体现在资本主义存在方式的变化、国家对空间改造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以及公私空间的分离、社会空间的发展。

把空间作为研究路径的一般内容,杨教授指出,从空间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包括物质/地理空间、精神空间/思想、社会空间以及虚拟空间、制度空间。将空间嵌入到分析过程之中,就是讨论空间与治理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空间界定了治理的边界,空间的塑造是治理的基本内容,同时空间的多样性也增强了治理的复杂性。在杨教授看来,治理就是处理人交往涉及的不同空间(物质、制度、精神)间关系的过程,是一个过程化、互动化、在场化的概念,良治则是指空间之间的协调匹配。

在研究议题方面,杨教授提到了“空间关系错位”的视角。比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错位可能引致差距拉大,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错位可能引致认同离散,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的错位可能引致合法性的离散,以及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与精神空间的错位可能引致治理的失效乃至无序。杨教授指出,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于研究空间与治理关系变动的动力机制。一方面,在空间变动中,权力、资本和社会形成基本关系,这三者关系也直接塑造着治理的形态,决定着治理的变革进程。另一方面,空间的变动是多主体参与的,治理的变革是以国家为主角的,因此空间变动与治理变革始终是一种矛盾。

从空间作为研究路径的出发点来看,杨教授指出改变空间的三种力量包括:工业化与城市化、市场化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与网络化。空间变化的四种形式包括:空间的多样化,主要指社会分化调整了空间的边界;涉空间行为的“井喷化”,主要指利益的多样化;空间关系的复杂化,主要指时间的重叠,以及空间观念的变革,主要指社会观念的变革。

基于空间的变化,以地域治理为基础的治理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第一,新空间治理的脱轨,比如个人、社会组织、企业等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空间,阻挡甚至屏蔽了国家权力的扩展渗透;第二,既有空间重构带来的权利冲突,比如以地点为基础形成的治理单位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并由此形成了以居住权、环境权、网络空间表达权为代表的新的社会运动形式;第三,空间流动性带来的不确定性,这包括虚拟空间、流动人口群体以及跨国家空间的治理问题;第四,城市成为治理的聚焦点;第五,农村“空心化”“空巢化”问题的治理;第六,人为干预空间的负面后果;第七,公共空间的封闭化与私有化;第八,被遮蔽的精神空间治理。

最后,杨教授谈到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空间治理的极端重要性。空间治理的重要性体现在:既要及时封闭空间、隔离空间,也要有能力开放空间、流动空间;既要关注物质空间,更要关注交往空间、精神空间;既要重视公共空间的管控,也要重视私人空间的保护;既要重视国内自成一体的空间治理,也要重视边界空间的管控、对外交往空间的构建和维护。

论坛互动环节,在座师生围绕讲座议题与杨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文清整理)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