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我们为什么需要实验政治学”为主题的“政治学人·大学问”第二期会议在线上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特邀请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交流。主讲嘉宾分两个专题进行了相关讨论,一是“实验政治学的国际前沿与实践经验”,二是“实地实验的实践应用与学术研究”。发言嘉宾围绕两个专题展开了学术发言和探讨,与谈专家更是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回应,场内学术探讨氛围热烈!当晚,腾讯会议现场有数百名师生在线观看,同时,腾讯会议同步至bilibili哔哩哔哩进行政治学人首次直播,在线观看人数高达近5000人,观众围绕学者们的发言也进行了热烈的线上讨论。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清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孟天广博士发表了题为《实验政治学的前沿进展:国际趋势与中国机遇》的主题演讲,主要讨论了实验研究对于政治学知识生产的作用、实验政治学的国际趋势以及实验政治学的中国机遇三大部分内容。
首先,针对“政治学为什么需要实验研究”这一问题,孟天广老师认为实验研究对于生产因果性知识具有必要性。实验的目标在于找到因果关系,因果性有四个标准:其一,必须有时间顺序;其二,两个变量间有可观察的相关性;其三,可观察的相关性不能被第三个变量解释;其四,因果性可以被理论所解释,这是实验政治学未来的用武之地。孟老师指出,实验政治学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可实行随机分配干预、研究发现具有可复制性。现阶段实验政治学已经广泛应用于研究“软政治”——政治心理、政治传播和民意研究,也在快速进入“硬政治”——政治行为、集体行动、制度设计、精英政治等领域。
其次,孟老师对实验政治学的国际趋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第一个趋势是测量实验的兴起。测量实验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社会期望偏差、偏好隐藏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列举实验、背书实验、内隐实验等方法得到解决;其二,抽象概念测量的人际不可比问题,由于人们对政治学概念的理解存在文化、情景、个体差异而导致难以形成跨国、跨人际可比性的标准化测量,这对比较政治学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虚拟情景锚定法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第二个趋势是基于社会现实场景的田野实验与调查实验,这被更关注外部效度的政治学家所广泛采用,被应用于理解制度设计、政府行为、集体行动等诸多领域。第三、长时段数据采集和频繁的外生干预导致自然实验与准实验设计也越来越盛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与实验设计的结合正在推进实验方法的系统革新,如建设在线被试库、随机化分配干预、干预施加、变量测量的新技术不断更新等,这些都是当前实验政治学的国际趋势。
最后,孟老师还展望了实验政治学在中国的机遇问题。他认为实验政治学在我国政治学因果性知识生产以及本土知识国际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政治学的科学化和国际化。之所以拥有这样的机遇,其一是因为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社会转型,这创造了大规模的“社会实验”场景;其二是因为试点/实验导向的治理模式创造了丰富的政策实验机遇;其三是因为大国治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对严谨、科学的治理知识和制度工程学有迫切需求;其四是因为中国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为创新实验方法提供了良好条件。

(文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