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发展与国家治理”创新组主办的2019年中国地方创新与基层治理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西南交通大学、宁波大学、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党校、浙江省平湖市社科联、四川省江油市人才办、四川省天府新区华阳街道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近60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民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基层治理与民主建设、党的建设与基层治理、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城市社区建设与社会组织发展、民主理念与政治话语、新时代的民主政治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我系副教授孟天广博士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以“身份的荣光:改革期的中共党建与国家建设”为题发表讲演,介绍了刚刚完成的一项研究课题。孟博士认为,已有的比较政治理论往往有负面的评价,如一党制政体中市场改革会削弱党对经济、社会资源的直接控制,政治市场回报下降,以及作为部分的党建侵蚀、妨碍、恶化国家建设等。不同的是,在中国,市场改革与入党热情的高涨并存,党建在现代中国国家建设之路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期党建促进国家建设的若干机制包括国家制度化、政治录用与优选、政治统合、信息能力、政治共同体塑造、国家能力建设等。那么,改革期中共政党录用的机制和国家建设效果如何?研究发现,从党员身份的历时性变化来看,中共是“代表性”政党。政治能力上,党员群体对政治能力具有更高的认知。其中,党员的在政治参与能力的自我认知上显著高于非党员群体;在领导能力认知上,党员群体相对于非党员群体认知更加正面,但并不显著。共同体认同方面,党员更支持当前政治制度及其权威行使,党员群体的国家认同显著高于非党员群体。
孟天广博士最后总结说,改革期的确存在党建促国家建设的链接机制,中共“先进性”+“代表性”政党录用的逻辑:精英选拔、政治统合(代表人民)、政治支持、共同体认同。政党录用的效果:改革期政党录用“爆炸式+动员式”扩展,党员群体从事政治生活的能力、政治信任、制度认同和国家认同显著强于非党员群体。党建-国家建设的限度在于国家建设过程中执政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还有党本身的录用策略,即其是否是代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包容性政党。
(文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