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7日下午,北京大学第二届政府管理论坛暨纪念北京大学政治学120年研讨会分论坛之“政治学学科发展与学科建设”在政府管理学院514室召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金安平教授、李强教授、王丽萍教授、钱元强教授、罗祎楠助理教授、厦门大学朱仁显教授、武汉大学刘伟教授、天津师范大学佟德志教授、同济大学裴自余讲师、云南省社科院尹仑研究员、安徽大学吴理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臧雷振教授出席论坛。来自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的任剑涛教授和张小劲教授也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金安平教授主持。

任剑涛教授在题为“与国家命运共振:70年中国政治学的蜿蜒绵亘”的发言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政治学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治的升格和政治学的降格,第二阶段是完全取消的,只作为法学附庸的政治学,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政治学开始“补课”。他认为,今天的学者更需要注重政治学研究,用政治学解决政治问题。
朱仁显教授在题为“京师大学堂建立前西方政治学说东渐的多维考察”的报告中,把“中国政治学史前史”中“西学东渐”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西方政治学只言片语的传播,然后是知识分子相对系统的研究,最后是维新者力图在政治实践中效仿。他重点强调了传教士和各类报刊杂志在整个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钱元强教授以“清末与民国政治学的建构”为题的报告中,系统梳理了清末政治学者的谱系,并且以宏大的视野将研究拓展到了建国以后。他认为,政治学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特色,因此清末留美、留法、留日归来的政治学者往往具备不同的风格,而这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学的早期发展。钱元强教授的报告引发了在场嘉宾的热烈讨论。
刘伟教授在题为“李剑农的政治史研究”的报告中表示,当代人不一定不能治当代史,李剑农的研究就是一例。李剑农不是政治学者,其政治史主要从史学角度著成。凭借出色的叙事能力、自身的革命经历以及全书的格局框架,他的作品获得了极大成功,对于当下的政治学仍有积极意义。
裴自余讲师以“吴恩裕与民国政治学”为题的发言中,展现了作为政治学者而非“红学家”的吴恩裕。近年来的研究重新发现,吴恩裕对西方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都有精深研究。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主要是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的。针对吴恩裕的研究需要回到民国时期,这有利于更深入的了解民国政治学的全貌。
尹仑研究员的发言以“尹文德的边疆政治学实践”为题,回顾了尹文德自北大政治学系毕业后在云南参军并投身政治实践的一生。参军期间,尹文德延续家风,立下赫赫战功。以少将衔上校职退伍后,他担任永平县长,在任内重视制度建设和基础教育,发展经济,编订县志,正确处理民族事务。尹仑研究员从边疆政治学角度重新审视并高度评价了尹文德的生平作为。
吴理财教授以“北大政治学与安大、安徽历史渊源钩沉”为题作发言。他首先梳理了安徽大学政治学专业的发展历史,然后指出,作为北京大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流派代表的张慰慈和高一涵都曾在安徽大学任教,与安大、安徽有着极深的联系。而北大著名马克思主义者的陈独秀和著名自由主义者胡适都是安徽人,也成为了联系北大政治学与安大的纽带。他认为,今天的政治学界有必要将目光重新投向民国的政治学者和他们的政治思想。
张小劲教授的发言以中国政治学发展历程中北大清华两校的互动为主题。他认为,北大政治学的发展存在学术脉络的转向,早期师法日本,蔡元培和蒋梦麟掌校时期短暂效仿德国,之后系统学习欧美。北大毕业生罗家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清华开始了对政治学和行政学的重视,并保持至今。北京与清华在复校后政治学教师相互兼职,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光辉时刻。也成为了今天难以复制的奇景。
最后,主持人金安平教授做总结发言。她指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120年的岁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早期的政治学者摆脱传统旧学精神枷锁,救亡图存,而对于今天的政治学者来说,应当把握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规律,顺应政治文明发展和民主法治进步的世纪潮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世界一流政治学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