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清华,人们往往惊羡清华有着一流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大师,培养着顶尖的科学与工程人才。然而,鲜有人知道,清华曾经存在着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四大社会科学,而且她们为清华跻身一流高等学府做出了卓越贡献。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新清华人逐渐翻开了那段被岁月掩埋的老清华社会科学的历史;2011年12月12日,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和老清华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建系85周年志庆之际,一本系统梳理老清华社会科学发展成就和旨在追忆老清华社会科学先贤的《老清华的社会科学》一书举行了首发式。在首发式上,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李强、经济系主任白重恩、政治学系主任张小劲、社会学系主任沈原以及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6位社会科学知名学者与老清华社会科学人以及200余名清华学子齐集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他们追忆老清华社会科学的辉煌而坎坷的历史,缅怀老清华社会科学的拓荒者们伟大而持久的业绩,畅想站在百年新起点上的清华社会科学的美好前景。
首发式讲坛上一张张陌生而又熟悉的历史照片,短片中展现的一段段珍贵史料,使众多老清华社会科学学术先贤和英才的身影渐渐由模糊而变得清晰起来,让我们重温了1926年—1952年那段被遗忘在历史角落的老清华社会科学辉煌的年代。
老清华社会科学是清华成为一流高等学府的贡献者。老清华的文科有着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双翼齐飞的景象,除了辉煌的国学院之外,还有成立于1926年与国学同样辉煌的社会科学四大学科——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四大学系是清华开展本科教育之后第一批科系,自此之后的十数年间,清华社会科学学者潜心治学,勇于创新,很快便使清华社会科学国内顶尖、海外闻名,并成就了清华成为国内一流、海外闻名高等学府的美名。
老清华社会科学是名人辈出的学术重镇。老清华社会科学不仅具有顶尖的大师,而且也培养出了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的一代英才。费孝通、陈岱孙、吴国桢、蒲薛凤、胡敦元、金岳霖、汪心渠、钱端升、王化成、沈乃正、余日宣、萧公权、刘师舜、陈之迈、李达、唐钺、曹日昌、陈立等等都是蜚声中外的学界大师,王造时、罗隆基等等都是影响中国现代历史的风云人物。
老清华社会科学具有科学研究的精髓。这就是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坚持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标准,注重对当时中国问题的研究,恪守独立之精神。这四大品质使得老清华社会科学始终具有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研究传统,坚持学术与国际接轨,充满了对中国现实的强烈关怀,以及进行独立的学术探索,它们构成了老清华社会科学的精髓,是对现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巨大贡献。
政治学作为老清华四大社会科学之一,是老清华社会科学的缩影。一部清华社会科学发展史,也就是一部清华政治学的发展史,
从1909年到1952年,清华由学堂而为学校,再为大学和国立大学,直至教育部直属大学,清华的政治学随之经历了一个由筚路褴褛、从无到有的艰苦创业,后经基石底定、奋发图强的黄金发展,再到战火弥散、栉风沐雨而不辍学业的西南联大艰难图存,直到1952年受命停办,其过程之曲折、起伏之悬殊,让人惊叹不已。老清华政治学系的师生,将旧中国的政治变乱、政局变动、国家的政治忧患作为研究和社会改造的对象。他们感叹历史久远、文脉绵长的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但却没有现代政治学学术体系,他们对国际趋势的领会、对国内局势的把握具有独到之处,很快使老清华政治学在成立之后的短短十数年间就成为了位居国内巅峰的政治学研究重镇;其影响之深远和建树之斐然,使清华政治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现代中国政治学的展开。老清华政治学不仅在学术成果、学制设置、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学术繁荣现象,而且形成了构成老清华社会科学精髓的优秀品质。
以中国情怀授业授教,是清华政治学始终如一的品质,它导引着清华政治人的受业与授教;以国际视野求学治学,是清华政治学与生俱来的学术品格,它既是清华政治学孑然于世的学术风范,更是清华政治学人求学治学所培植、遵循和坚持的学术传统;以科学路径开展教研,这是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结合的使然,它体现为用现代科学的路径开展政治学的教学与科研,并且以现代学科的方式和方法教授和传播由此而形成现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从而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学问。
清华政治学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科学路径,归根结底,就是以报效祖国的期许从事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的志业关怀家国命运。清华政治学始终以自身的学术成就为清华的发展增添光彩,造就了领袖群伦的学术精英和引领社会的事业先锋,以其首屈一指的国内学术地位提升着清华的学术声望。清华政治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清华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一起,共同奠定了清华大学作为国内一流学府的根基。
然而,老清华的社会科学在1952年的学科调整中退出了历史舞台,昔日的辉煌也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暗淡消失。老清华的社会科学虽历经坎坷、跌宕起伏,随国运而转,因时势而变,但一脉既存,终有复兴之望。我们欣喜地看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的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都陆续复建起来。2009年,政治学系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来临之际重整旗鼓、全面重组,标志着老清华四大社会科学全面复建,为清华社会科学打开了全面复兴的大门。
“温故”是为了“冀新”。今天我们重温老清华社会科学的辉煌历史,追忆中国社会科学的拓荒者们,反思和厘清其中的优良传统,对今天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再创辉煌乃至推动清华大学走向世界一流大学都有重大意义。老清华社会科学发展取得的成就是清华大学乃至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精神资源和珍贵的知识财富。老清华社会科学先贤们,胸怀共同的学术抱负,为今天的清华社会科学树立了发展学术、提升品质的标杆。清华百年校庆之际,回顾历史,缅怀先贤,必将激励着今天的清华学人追求更高的学术目标,开创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站在新百年的新起点上,我们应学习老清华社会科学的精髓。我们应该学习老清华社会科学采取科学研究方法、坚持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标准、注重当时中国问题之研究、恪守独立之精神的优良品质,这些优良品质不仅构成了清华的精髓,而且是清华社会科学肩负新的历史使命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站在新百年的新起点上,我们应重振清华社会科学。清华社会科学的中断乃至改革开放前二十余年社会科学在我国的相对滞后,使得我们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尽管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科学在我国逐渐得到恢复,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目前在社会上还是存在只知“人文”不知“社科”的现象。对于老清华文科的辉煌历史,社会也是只知国学而不知四大社会科学。如果说国学更多的是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积淀,那么社会科学则代表了推动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的科学。社会科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科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清华社会科学的历史底蕴决定了它能够肩负起重振中国社会科学的使命。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时代,清华社会科学肩负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阶段,清华社会科学应当主动承担起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使命。
走出首发式会场,漫步在清华园,心中的感慨久久不能退却。清华社会科学复兴之门的打开,已经为当代青年学子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作为全面重组之后的清华政治学系学子,在缅怀老清华社会科学先贤和感叹老清华社会科学坎坷历程的同时,又无比自豪并深感责任重大。作为政治学学子要特别学习老清华政治学先贤们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科学路径,学习他们不愿龟缩于象牙塔中“只读圣贤书,不闻天下事”,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关照社会、关心国是、关注时局的学术精神,牢记领会老清华社会科学的精髓,明确新清华政治学人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徐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