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清华政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张小劲博士赴中国政法大学,应邀做客“名家讲坛第128讲”,以“清华历史上的政治学人及其与中国政法大学的渊源”为题做了一场演讲。“名家讲坛”由政法大学科研处主办,本次演讲活动由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副院长卢春龙教授担任主持,丛日云教授担任点评。
在演讲中,张小劲教授首先简述了当代校史系史研究的三大取向。一是由专门人员为呼应主流官方立场而写作的官史,二是亲历者研究者就历史上的疑难热点问题所写作的民间史,三是学者重在刻画学术演进的学术史。校史系史这样一种以学者为核心、以学史为重点的机构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大历史的聚焦,是大变迁的溯因。对于一个持续存在的组织而言,校史系史研究又是展望的参照,更是发展的底蕴。
接着,张小劲教授结合中国政治学发展史、留学运动史和清华校史,集中描述了清华政治学人群体的形成。他以庚款留美学生为切入点,将留学生的求学志向、择业偏好和治学态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对清华早期政治学人的出身、经历、志趣、成就及其后来的命运进行了生动的介绍和评析。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现代学术建制的发展、科系的建构和大学的转型,特别是民国时代清华大学政治学专业的发展概况。
随后,张小劲教授又分阶段介绍了民国时代清华政治学人的主要代表,如草创时期的余日宣和钱端升,改制国立时的吴之椿和张奚若,以及此后进入“黄金发展期”的浦薛凤、萧公权、王化成、陈之迈和沈乃正等等。张教授一边展示相关人物的原始图片资料,一边又穿插了与这些政治学人有关的趣闻轶事,让同学们见识到一个个饱满鲜活的历史名人。
最后,张小劲教授谈到了清华政治学人与中国政法大学的关系。在1952年院系调整之际,清华政治学系8位教师和30多位在读学生全部转到了北京政法学院。清华的政治学教师,连同来自原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的学者,现在能够确定具体姓名的有45人,其中竟有24人出身清华。从那时起直到1957年的反右运动,这些清华学人在第一代现代政治学人钱端升的领导下为政法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但反右运动使他们全军覆没,包括钱端升本人在内。文革的到来进而使政法学院干脆关上了大门。然而,文革刚刚结束,以钱端升为代表的老一代政治学人又果敢借势,与昔日的同学、同事和学生一起,发起建立了中国政治学会,恢复了政治学学科,终于开创了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在此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就感兴趣的学术问题与张小劲教授做了深入的讨论。随后,丛日云老师又对张小劲教授的讲演进行了点评。他充分肯定了张小劲教授和他的团队从事政治学学术史研究的成果,同时提醒同学们,政治学的历史与中国政治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一代政治学人的坎坷经历,正折射出中国政治的发展历史。了解政治学史,有追念先辈、追比先贤的作用,民国时代政治学人的风范、学术成就值得我们敬仰,但他们中的一些人为何在政治大势上走入误区,其教训也需记取。
(卢春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