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7日,清华中法研究中心在文北楼309教室举办讲座活动,专题研讨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及其当代中国阅读的意义。讲座活动由清华国际关系系主任史志钦博士主持,讲座嘉宾由清华政治学系推荐,包括有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巴黎政治学院研究员白夏(Jean Beje)博士,清华大学中法研究中心法方主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潘鸣啸(Michel Bonnin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段德敏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倪玉珍博士和清华政治学系主任张小劲博士等人。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高毅博士、社会学系教授蔡华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法国问题专家马胜利研究员和历史所法国史专家端木美研究员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其他科研高教机构的师生共约80人参加了本次讲座活动。
本次讲座活动源起于中国社会正在热议中的一段话题。2012年年底,新任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推荐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此后该书空前畅销,学界人士纷纷给出了自己的阐释和解读。那么,托克维尔部写于百年前的著作究竟述说了什么?它对分析中国现状究竟有什么启示?本次讲座活动即意在首先重新探讨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进而研讨这部著作之于中国的现实意义,即托克维尔对18世纪法国社会的观察对当代中国社会摆脱变革中的困境有何启示的问题。
讲座活动的开始首先由巴黎政治学院白夏教授从法国学者的视角讨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他讲述了1960年代末期法国学生运动高潮时,他作为在校学生阅读了此书。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他将此书看作是保守主义的代表作,是对革命的否定。未料到时隔50年后,他又在中国语境中重读此书,从中又可体悟中国政治的特点。接下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倪玉珍博士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段德敏博士分别对《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的文本进行了深度解读,重新分析了托克维尔的观点。作为曾以托克维尔的著述和思想作为博士学位论文主题的两位专家,倪玉珍博士主要强调了托克维尔关于社会中间体、公民德性、克服社会抽象性的论述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段德敏博士则分析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变化对于托克维尔的影响。
随后,中法两国的政治学者探讨了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即在多大程度上托克维尔对18世纪法国社会的观察能够帮助当代中国摆脱变革中的困境。在这个讨论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张广昭,主要就他年初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王岐山为何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一文的写作初衷、主要观点以及后续反响进行了解释,并重点介绍了他本人作为青年一代对于此书的个人读后感。接着,潘鸣啸博士进一步讨论了当代中国与托克维尔所讲述的法国大革命的相似与差异,他认为,托克维尔的许多见解,对于理解中国的政治发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最后发言的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张小劲博士则另辟蹊径,首先对马克思和托克维尔进行了比较,在申说了他们两人对于法国政治历史的不同论述之后,张博士认为两者间的差异在于有关革命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有关制度改革的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张博士初步分析了在中国目前的语境下《旧制度与大革命》得到推荐所透露出的悲观、悲情与悲壮。
上述学者的发言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响,或是发表不同的意见,或是提出挑战的问题,与发言学者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张广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