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8-9日,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一届 “中国比较政治经济学学术会议”(The First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在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同时,本次会议还专门邀请到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康奈尔大学讲座教授彼得•卡赞斯坦博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彼得•贝茨博士,前美国政治学会主席、华盛顿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玛格丽特•勒维博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彼得•埃文斯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讲座教授、国际关系和亚太事务研究院创始院长彼得•格洛维奇博士以及瑞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前所长、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佩尔森博士等六位国际知名学者到会发表主题报告。清华政治学系的多位师生参与了本次会议的议程,并同与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按照会议筹办者的说明,本次会议力求在全球比较的视野下分析中国的发展,在交叉学科的脉络中考察经济与政治的变迁;新近发展起来但学术潜力深厚的比较政治经济学,将会帮助人们全面思考世界各国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深入审视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历程和经济增长的基本路径,进而在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的碰撞中,为反思和展望中国的发展之路提供深刻而富有新意的见解。为此,本次会议设立了主题报告环节,特邀国际知名学者进行讲解和对话。此外,这些知名学者还分别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以及浙江大学举办了专场演讲,向更多的听众讲解了比较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议题。作为本次学术会议的主体活动,会议安排了六场小组讨论会,推动学者之间就比较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在第一天上午会议揭幕的主题报告环节,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佩尔森教授做了题为“发展集群的政治经济学”的报告,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玛格丽特•勒维教授则做了题为“政府、公民和发展政策:治理的行为基础”的报告;随后的两个小组讨论则分别集中于“作为发展型国家的中国”和“中国的国际维度”两个主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纽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香港大学和台湾大学的六位学者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下午的会议仍由主题报告开场,先由康奈尔大学卡赞斯坦教授主讲“国际政治经济学与2008年金融危机”,接着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格洛维奇教授主讲“为什么有些理念更具影响力?以紧缩与刺激政策之争为例”;在问答环节结束之后同时开始的小组讨论,一场的主题是“中国的制度与权威”,另一场的主题则是“中国的政经互动问题”,各有三位学者报告了自己的研究发现。第二天开场的主题报告则分别由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埃文斯教授主讲“21世纪发展型国家比较:韩国、巴西和中国”,接着则是哈佛大学贝茨教授主讲“农业发展与民主”;接踵而至的第五和第六场小组讨论则分别以“国际比较研究”和“宏观历史研究”为主题,听取了六位报告人的论文陈述。有意思的是,本次会议不仅安排了专门的论文评论人,而且还安排上述主题报告人同样作为评论人参加了小组讨论,他们的评论既具体展现了学术争论的真谛,又间接涉及了中外学者间的对话。
在本次会议期间,还分别有两场特殊安排的并行活动。在9月8日的晚餐之后,举行了一场题为“比较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中国发展”圆桌会议,来自中国各大媒体的记者与特邀参加会议的国际学者进行了一次主题突出而内容广泛的对话。而在9月9日的会议完成主要议程之后,又举行了一场题为“中国比较政治经济学的未来发展”圆桌会议,来自各主要大学的学者共同讨论了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比较政治经济学科研与教学的策略行动和具体安排。
在本次学术会议结束后,几乎所有的参会者都认为,本次学术会议集成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为参会者当下的研究课题和未来的研究议程提供了极大的启发和激励。在9日晚间的告别宴会上,清华大学经济所刘涛雄教授作为主持人再次向专程前来参加本次会议的国外学者表示感谢。而这些学者也再次表达了自己的荣幸,并强调在未来时期仍将与中国的比较政治经济学同行们进行更广泛的合作。

(黄梦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