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下午,“中国比较政治经济学的未来”圆桌会议在清华图书馆格物会议室举行。作为“第一届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的并行活动,本次圆桌会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和专家参加。在清华政治学系主任张小劲教授的主持下,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试图就本次国际学术会议之后的比较政治经济学发展问题做出更加长远的且更具可持续发展的安排。
本次圆桌会议首先讨论了学科发展的目前状况和发展策略问题。与会者分别说明了本人及其所在机构在比较政治经济学领域开展研究与教学的情况,介绍了相关研究团队及其学术成果。在肯定了比较政治经济学在中国高校教学科研体系中近年来所获发展的同时,与会者也谈到了比较政治经济学作为学科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王正毅教授强调,发展和推动比较政治经济学,对于吸收国际学术前沿成果和探寻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概括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的行动中应当关注比较政治经济学与比较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乃至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交集关系,以包容性的发展策略聚集既有成熟学科的学术资源,以议题优先的操作方式汇集在重大问题上付出努力并有所建树的学者专家。与会者基本同意这样的评价,同时也一致认为,学术探索与学科建设有所不同,后者的困难处境并不意味着前者的停滞;中国研究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的趋势,已经充分证明比较政治经济学所开拓学术发展空间,比较政治经济学所带来的学术激励和学理启迪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研究的发展。与会者大多表示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争取更多的机构支持。
接着,本次圆桌会议又讨论了中国比较政治经济学应当关注的重大议题。与会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对于比较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研究提出了许多挑战,同时,国际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为创新性理解中国问题带来了重要的启发。因此,中国比较政治经济学应当理性规划和有序安排相关的研究重点。复旦大学的唐世平认为,以现代化以及国家兴衰为主题的长时段宏观研究,以中国改革为主题的中时段研究,以及以方法论探索为主题的横断性研究,在比较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还强调,应当注意的是避免简单的“跟风”研究和时髦的“热门”研究,应当根据理性判断的学术重点经营自己的学术工作,应当考虑应用合理化的前设条件确定相关研究的方法论依据,因势利导地开展跨机构的学术活动等等。南开大学的刘骥则认为,比较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还取决于学术团体对于相关学术规范的认同,因此先行者的自省、后进者的自惕和同行者的自觉对于知识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术活动的组织者、学术平台的主持者和学术讨论的参与者都必须承担各自的职责并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会议又就若干实际安排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北京大学的朱天飆介绍了多年从事相关学术活动的体会,中国人民大学的罗天虹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华东政法大学的高奇琦介绍了具体的经验,张光教授则重申了厦门大学的学术理念,他们一致认为,包括主题网站的建设、专业通讯的开办和学术活动的持续,对于推动和发展中国的比较政治经济学发展无疑具有关键的意义,应当在这些方面做出具体的努力。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黄琪轩则表达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公共事务学院领导和同事对于推动比较政治经济的发展承担责任的热切愿望。这些议论和表态自然引起了与会者的赞赏和肯定。
在圆桌会议临近结束时,与会者再次向本次会议的组织者和支持方、特别是清华大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及其主持者刘涛雄教授的感谢,并共同期待着更多的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学术活动。
(黄梦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