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地方治理与创新”研究小组举办2013年秋季学期第一次读书会

2013-09-17

 2013年9月17日上午,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地方治理与创新”研究小组在明斋136室举办2013年秋季学期第一次读书会。参加此次读书会的有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讲师于晓虹博士,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讲师王程韡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冉冉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讲师杨丽博士,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后项目研究员张汉博士和孟天广博士,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张超、古明明、徐晓全、杜专家、汪吉庶、廖幸谬、陶逸骏、李岩和苏鹏辉,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帅满。

本次读书会主要是由各位进行过暑期调研的同学报告调研收获。首先发言的是徐晓全,他的题目是“政府创新视阈下地方治理趋势研究”。他在6月24-28日在广东省的云浮、广州和清远进行了调研。他的研究关注于政府创新以及社会管理创新与新一轮地方政府竞争,其核心问题是地方创新与地方治理趋势的关联性。随后,与会成员就其提出的“双轨共治”概念、研究个案的选择及数量、归纳与演绎方法的比较、地方创新个案的为何及如何“成功”以及“成功”的评判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二个发言的是张超,他的题目是“制度主义视角下的社区党建”。在对既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他认为关于党建主要可以借用四种理论视角,即Lance Gore的制度主义视角、吴乃德的政治庇护主义视角、林尚立提出的行为策略视角以及Kenneth Jowitt讨论过的政体变迁视。随后,他着重讨论了制度主义视角的优劣强弱所在。他认为,当前执政党受到两种不同制度原则的指导,其中,市场原则主张公平交易、平等的自主的个人之间进行等价交换,而法团主义原则强调党国的角色和权威。这两种原则具有不同的价值倾向、世界观、文化和哲学预设。中共如何通过自身的调适协调这两种原则的冲突是其在市场环境下生存必须面对的问题。随后与会人员就四种理论视角的差异性与选择、理论与实证材料的结合方法、“混合型政党”概念的使用、理论的宏观层次与本研究的中微观层次的调和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三个发言的是廖幸谬,其题目是“挑战环境下基层统一战线的回应策略及其问题”。基于他在安徽省铜陵市一县三区的问卷调查、文件档案分析、访谈和座谈,他对地方统一战线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在“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这五大关系中,铜陵基层统一战线在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这四个维度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政党关系、阶层关系对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带来了挑战,民族关系对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宗教关系既对社会治理,更对党的执政基础带来了挑战。随后与会人员就本课题对今后进一步研究工作的意义、关于统一战线的政治学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选择、参与式观察式研究的道德伦理、“大统战”的概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最后发言的是汪吉庶,他的题目是“村级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指标设置策略’研究”。通过暑期两个多月在浙江某地的实地参与式观察,他考察了乡镇一级政府就村级治理、针对村专职干部所设置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围绕着具体的个案——ZX镇,他搜集整理了从2002-2013年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从而得到了一些有意思的发现,包括不同指标的分值在十二年间变化很大;对于不同的指标,镇政府有不同的设置指标方式,例如一票否决、附加签订责任状、设立专项考核附带额外奖金;指标本身的类型有所区别,有“完成型”指标、“底线型”指标、 “主观型”指标;相关指标在上级政府的设置中与村级干部的主要认知中有明显的差异,例如耕地保护、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等等。由此产生了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什么针对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指标设置策略?汪同学认为,地方政府享有“激励指标设计自主权”,但也面临两个约束条件,即地方利益动机和上级红线动机。由此可以做出可以建立2×2象限的类型学分析模型。随后与会人员就“组织间关系”和“组织内关系”、村级组织研究的相关文献、村级组织之间的横向竞争、2×2象限的类型学分析模型中类型的设置、政府各部门对考核分数及考核方式的设置、考核指标的历时态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上述四位同学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赞叹与质疑相互交织,肯定与诘问接连不断,再现了每一次同类活动时的热烈情景。

(张汉整理)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