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0日,由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凯风研究院政治发展研究所和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联合主办的“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研讨会是中国政治学界积极响应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进行的一次深入探讨。来自中共中央编译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对外经贸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和大学的众多学者到会并作发言。
清华政治学系系主任张小劲教授首先在研讨会上致辞,对会议宗旨和目的做出说明。按照他的说法,这是政治学界首次以集体方式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专业解读的专业聚会。他认为,经过政治学界长达十多年的讨论和研究,治理理论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形态和相对丰硕的成果,为此他回溯了治理理论在国内政治学界的讨论进程,肯定了俞可平博士及其中共中央编译局的研究团队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他着重阐发了治理概念写入重要中央政治文件的重要意义,而且期待了本次研讨会能够进一步推进有关治理理论的发展。
随后,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研究员做了题为《沿着民主法治的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旨发言。随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景跃进教授发言,他探讨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对“治理”概念的使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郁建兴教授接着发言,他着重强调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社会体制问题。随后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研究员发言,他着重讲的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其评估体系。
接下来的第二节研讨首先由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教授发言,主题是民主与治理的关系。随后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徐湘林教授发言,他主要探讨国家治理体制建设中,维持结构性稳定与体制性变革的关系,以及国家体制的适应性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接着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逊达教授发言,他探讨的是《决定》中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是如何发展出来的。随后是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肖唐镖教授发言,他具体谈了信访体系建设的问题。
研讨会下午进行的第三节讨论,首先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胡伟教授发言,他探讨的是中国如何在代议制民主制度和官僚制两方面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接着由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吴建南教授发言,他的主题是从效能建设的角度,研究区域治理现代化问题。随后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姜晓萍教授发言,她探讨的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策略选择。接着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赵树凯研究员发言,他探讨的是《决定》中对现代化的界定的创新意义。
此后进行的第四节讨论,首先由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时和兴教授发言,他探讨的是治理困境的形式、表现、原因和出路。接着由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戴长征教授发言,他主要讲了中国自身的独特性给治理带来的特性。随后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邓大才教授发言,他以厦门市海沧区为例,研究重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互动共治”模式。最后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张小劲教授发言,他详细的分析了《决定》的内容,以丰富的内容分析和图形语言提出了对治理问题的框架性理解。
最后,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研究员做总结发言。他提出,关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讨论,充分体现了平等、理性、包容、专业和责任五大原则,必将对未来一个时期的学术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张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