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知识快车小组”在明斋136室举行2013年秋季学期最后一次读书会。参与此次活动的有近10位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分别来自于清华政治学系、清华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公共管理学院、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教育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此次活动以“如何解剖已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或作品”为主题,选取朱旭峰教授的《政策过程中的专家参与》一书为样本案例进行了详细讨论。
此次读书会包含三个环节,首先由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博士生胡赛全与大家分享前人文献中提到的发表出来的文章以及被拒绝的文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了一个解剖已发表和被拒绝论文的7条标准,分别是1)研究问题的重要性;2)理论整合性,即理论与经验证据的紧密程度;3)写作的清晰性;4)所使用方法的准确性;5)理论的完备性,即没有遗漏重要的文献和变量,并能够有效排除对研究问题的其他替代性解释;6)研究问题的实践启示;7)原创程度,即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经验材料的独特和新颖程度。
其中被拒绝的文章最常用的拒绝理由是不符合标准1、3和6,而被接受的文章最常用的接受理由是符合标准7、2、5和4。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文章的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写作的清晰性和实践启示不足的话,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而一个文章做到这些并不意味着该文章就能发表,只有做到原创程度、理论整合程度,理论完备程度和方法准备程度都较高时,才能被接受发表。在此框架下,清华教育研究院钟周博士以自己刚被接受的文章对这些标准进行详细解读,然后各位成员纷纷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对什么是“重要性”、“理论整合性”和“理论完备性”这三个在研究过程难以把握的标准发表了看法。最后讨论小组对这7个标准的内涵达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
第二个环节的内容主要是小组成员依据上述7个标准对《政策过程中的专家参与》一书进行逐条解剖,试图总结出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受到欢迎的原因,以及该书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教育研究院谢喆平老师首先发言,认为该书抓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即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书中开篇就直指这一核心问题,让读者非常有兴趣看下去。其他同学则对该书文献综述和理论阐述的清晰性表示了赞赏,认为该书能够用较短的篇幅将多个理论流派和众多文献串联起来且思路和逻辑非常清爽,这实属不易。而在理论整合和理论完备性方面,小组成员则指出了相应的问题,认为文章提出的政策过程中专家参与的两个维度在理论推理上有逻辑不清的地方,选取的案例跟所提出的假设也存在外部效度不高的问题,最后在结论部分作者草草收尾,并没有排除掉其他可能的理论解释。
第三个环节内容则是由清华政治系主任张小劲教授对小组成员讨论的内容进行提升,并对解构一篇文章以及文章发表策略做出总结,认为解构一篇文章可以进行要素分析,也可以进行理路分析,在案例研究方法论上面应该以概念和理论维度来统领案例材料,这样可以避免案例材料散乱,无法进行归类进行对比分析的问题。
最后,三个半小时的读书会大家依依不舍的场面下落下帷幕。
(胡赛全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