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3月25日上午,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地方治理与创新”研究小组在明斋136室举办2014年春季学期第1期读书会(总第20期)。参加此次读书会的有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讲师于晓虹博士,博士后项目研究员孟天广博士,博士生古明明、徐晓全、杜专家、廖幸谬、陶逸骏、李岩和苏鹏辉,以及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讲师王程韡博士。
本期读书会分别研读了2013年12月The China Quarterly上的3篇文章,2013年5月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上的1篇文章以及2008年《社会学研究》上的1篇文章,内容分别涉及军费问题、新农村建设、政策试验、权威碎片化、互联网审查以及地方政府行为。
于晓虹导读了Adam P. Liff and Andrew S. Erickson的Demystifying China's Defence Spending: Less Mysterious in the Aggregate一文。作者基于数据分析对中国军费支出展开研究并且评论了外国对中国军费支出的估计。
廖幸谬导读了Anna L. Ahlers and Gunter Schubert的Strategic Modeling: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Three Chinese Counties一文。作者研究了三个县(江西米脂县/陕西定南县/浙江庆元县)对“新农村建设”政策实施策略,解释县和乡镇如何实施这个政策以及这些政策产生哪些影响。
苏鹏辉导读了Seung-Youn Oh的Fragmented Liber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Automotive Industry: The Political Logic behind Beijing Hyundai's Success in the Chinese Market一文。通过对“北京现代”案例的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入世之后,WTO的国际规则与中央政府层面的规则、地方政府层面的规则交相互动,进而形成中国市场经济“碎片式自由化”的特征,地方政府获得更为灵活的管制与解制的权力;同时,在这种市场情境中,跨国公司深嵌入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结构中,一定意义上成为地方保护主义的拥护者,而非市场自由化的推动力。
孟天广导读了GARY KING的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vernment Criticism but Silences Collective Expression一文。通过数据分析作者发现,中国允许社会媒体上存在大量批评政府的意见。然而批评政府意见之所以存在,其原因不在于审查不完美或遗漏,而在于政府审查制度的目标是阻止集体行动,切割社会联系。
徐晓全导读了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文。该文首次提出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并且从组织学的角度分析了“共谋现象”在中国行政体制中的合法性基础和特定的制度逻辑,丰富了对基层政府行为及其制度逻辑的认识。作者得出结论认为,共谋行为的产生和重复再生,是现行组织制度中决策过程与执行过程分离所导致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近年来政府制度设计特别是集权决策过程和激励机制强化所导致的非预期结果。只有在政府组织结构和制度环境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才能有效地克服这类问题。
导读结束之后,与会各位小组成员分别围绕上述六篇文章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且对下一期的研读任务进行了讨论和任务分工,决定4月15日举行本学期第2期读书会,研读中国的文件政治和党管干部问题。
(徐晓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