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9月11日至13日,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与台湾民主基金会主办、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两岸经济转型与地方治理研讨会”,在位于山西太原的山西大学举行。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自2009年重组以来,一直非常重视与台湾学术圈的交流与合作。从2011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3次两岸学术研讨会,探讨两岸基层治理的相关问题,并持续推动双方开展合作研究。研讨会采取在两岸轮流举办的方式,2011年和2013年均在台湾举办,2012年则在山东省新泰市举行。今年在山西大学举办的这次研讨会是第4次。研讨会也一直得到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研讨会不但推动了两岸的学术交流,也促进了两岸相关政府部门的接触与会晤。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人员由北京方面、台湾方面和山西方面三部分组成。北京方面的人员包括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的张小劲教授、景跃进教授、于晓虹博士和张汉博士,中共中央党校的张超博士、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的倪咸林博士以及《人民论坛》杂志社的吴江博士。台湾方面的人员包括台湾大学政治学系的张佑宗教授、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的夏铸九教授、暨南国际大学公共行政与政策学系的江大树教授、东海大学政治学系的黄信达助理教授、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的廖益兴助理教授、台湾民主基金会副执行长游清鑫、台湾民主基金会监察人叶金凤和叶毓兰。山西方面的人员包括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王臻荣教授、董江爱教授、孙淑云教授、刘华副教授和廉如鉴副教授。
研讨会于9月11日在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会议室举行。上午进行了第一组研讨,主题是“经济转型背景下政党与地方和基层社会”。在本组中,来自台湾和大陆的各两位学者,分别就台湾和大陆的政党政治问题汇报了自己的研究。张佑宗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民主化转型后台湾与韩国的政党体系制度化:政党与选民的连接》。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为何在民主化之后台湾比韩国更快速地实现了政党体系制度化?本研究检视过去威权政权不同的遗绪,解释台湾和南韩政党体系制度化之所以不同的原因。透过审视台湾与韩国的选民与四个主要政党的联系方式,结合了纲领性/意识型态,以及情感/侍从主义不同的联结,作者尝试解释台湾与南韩在民主化后政党体系为何有不同程度的制度化。黄信达助理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台湾选举中地方派系获取选票支持原因:台中市个案研究》。作者认为,地方派系的研究可以采取质化和量化的研究取径,两者各有所长,只是量化研究的测量题目型态与面向有待积极发展与效果验证。在台中直辖市地方派系的个案中,选民对于地方派系的存在,似乎存在着“矛盾”情结,即一方面给地方派系一个“政治上负面”的评价,但是,对于具有派系背景获派系支持的候选人,在选举中仍然给予选票支持。张汉博士发言的题目是《政党调适理论视野中的城市商圈党建:理论脉络与研究议题》。作者认为,城市商圈党建是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开展的一项重要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调适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城市商圈党建研究中,需要关注两个重要的党建工作方式,一个是“枢纽型商圈党建机构”的组建和运行,一个是商圈党组织的服务功能的强化即再造“服务型党组织”。张超博士发言的题目是《社区中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演进及其现状发展》。文章对中国共产党在社区中的党建活动进行历史描述,依照历史和逻辑,将中共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社区中开展的党建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意识阶段、政策思路形成阶段和全面建设阶段,并将中共在这三个阶段中的行为概括为两种行为取向,即国家化和社会化。
下午进行的第二组小组研讨的主题是“经济转型与城镇化及其治理架构”。在本组中,来自台湾和大陆的共五位学者,分别就台湾和大陆的经济转型和城镇化等问题汇报了自己的研究。夏铸九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台湾的都市化与都市政策──西海岸都会区域的浮现》。本文在对二战后台湾都市化与都市政策所塑造的历史特征的陈述之上,说明1990年代之后台湾都市发展的新趋势,即全球都会区域的形构,这关系着对所谓没有城市的都市化的辩论,也是信息经济与社会吸纳/排除的空间表现,而都会区域是当前全球信息化资本主义城市的主要空间形式。江大树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宜居城镇的转型与环境治理策略:埔里案例分析》。文章针对南投县埔里镇自1999年的921大地震以来,陆续推动各项环境治理的实务经验,具体提出宜居城镇转型与环境治理的五个创新与实践策略:多层次治理的全球思维、跨部门协力治理平台建构、公民参与的培力与陪伴、多元议题与实践方案的设计、府际关系的调整与课责。于晓虹博士发言的题目是《地方治理宏观架构的变迁:央地博弈的视角》。文章从政党国家的纵向权力分配的角度入手,探讨在中国的权力建构与调整的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进以及央地博弈的消长,及其对地方治理的制度性影响。作者主张,现阶段的地方治理危机其实植根于中国单一制的政党国家架构中的权力碎片化结构,理顺中央地方关系是应对地方治理危机的前提,也是建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倪咸林博士发言的题目是《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与逻辑:以山西省为例》。文章认为,面对地方保护主义、信息不对称、环境执法权力分散、执法手段单一的传统困境,山西通过在环境监管领域实施绩效考核与问责、区域(流域)限批以及公民参与监督,创新监管制度;在环境执法领域推行跨部门联合执法、环境执法赋权以及末位淘汰等制度设计,创新执法制度,实现环境治理绩效的改进。现行的制度逻辑在于强制和处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未来的治理逻辑有赖于更多地依靠市场调节和自愿遵从的制度转型,在制度激励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寻找更完美的结合点。董江爱教授发言的题目是《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内部条件及保障》。文章认为,集体经济的核心是尊重农民个体利益和自由选择。在总结人民公社时期和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发展集体经济的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在今天探讨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也就是在探讨如何在注重市场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充分激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
下午进行的第三组小组研讨的主题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治理的指标与评价”。来自台湾和大陆的三位学者,围绕着地方治理评价体系问题汇报了自己的研究。廖益兴助理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台湾地方县市政府的治理问题与建议》。文章提出,21世纪的地方政府的治理表现,必须在“经济竞争力”和“民主响应力”上有所强化提升。台湾政府对建立地方政府治理绩效评鉴制度的研议甚久,但却是迟迟未予以法制化。地方居民重视结果产出而忽视成本投入的心态,提供民选人员结合官僚寻租的有利环境。寻租的主要标的是政府采购、公共工程招标及土地重划开发,导致的负面影响是地方财政致恶化、公共支出的无效率化,以及社会公平价值的破坏。面对寻租所衍生的贪渎行为,司法制裁、信息透明化及绩效评鉴是有效的因应策略。吴江博士发言的题目是《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与实测:以辽宁省44个县为例》。文章认为,对于县级党政部门来说,治理能力的提高集中体现在,如何更好地在国家现有的基本法律框架和政治框架内,对权力、机制或资源进行利用和分配,从而在社会各领域中,为各类主体提供规范行为或裁决分歧的机制或一般原则,或者作为直接参与者参与各领域事务。因此《人民论坛》杂志社才决定发起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这样一个调研项目,以期深入了解和研判县域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为学界、决策者和公众提供一个了解县域发展的新窗口。孙淑云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自上而下整合制度:整合城乡基本医保的功效之策》。文章在对中国基本医疗保险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得失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自上而下的整合城乡基本医保。
在完成了既定的会议讨论内容之后,9月12日和13日,与会人员继续在山西进行参访活动,考察山西的基层治理、经济转型以及地方文化。12日上午,与会人员首先到达太谷县,考察了孔祥熙宅院。孔祥熙是太谷人,曾任国民政府工商部长、实业部长、财政部长、行政院长等职,是中国近代政界重要的人物。随后,与会人员到达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了解大陆本科阶段独立学院的办学情况。下午,与会人员抵达中远威药业公司,了解山西省以“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为背景的经济转型案例。随后与会人员又参观了凤凰山生态园和龙泉观,了解太谷县的自然生态和道教文化。13日上午,与会人员抵达位于祁县的乔家大院,了解最为典型的近代晋商大院文化。下午,与会人员又抵达著名的平遥古城,了解山西最为知名的明清古城文化。
在参观过程中,来自台湾的与会人员,对山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代经济转型的战略乃至山西独具特色的饮食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由衷的赞叹,对山西大学的会务接待工作表示了高度的肯定。此外,台湾民主基金会常务监察人叶金凤,则与山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进行了接洽,并参观了著名的五台山景区。叶金凤为中国国民党党员,曾任台湾“内政部”长、“法务部”长,是台湾著名的政治人物。她的到访,也促进了台湾与山西乃至整个大陆的政治接触与对话。
14日,研讨会讨论及参访活动圆满结束,与会人员各自返程。本次会议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各位参会人员都期待明年在台湾举办的下一次研讨会延续两岸学术交流的这一形式,取得更大成效。
(张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