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29日,由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科学与国家建设”学术论坛在上海复宣酒店举行。出席本次论坛的正式代表有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还有来自复旦以及上海本地的相关学生学者近百人到会旁听并参加讨论。清华政治学系的两位教授张小劲和景跃进也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在大会上提交报告,发表了特定主题的学术意见。
在由复旦高研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郭苏建教授主持的论坛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副校长、政治学教授林尚立代表复旦大学欢迎与会学者的到来,并且就本次论坛的主题设定指出,社会科学对于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科学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础,也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但中国的社会科学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不论在知识的储备、理论的建构、知识渊源与制度的建构以及人才的训练上,依然面临诸多的问题。所以,今天我们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接着,著名政治学家、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应邀为本次大会做了题为“社会科学与现代国家建设”的基调发言。他指出,不同文明可以从知识与政治的关系维度来区分,知识与政治的核心是科学与权力,两者的关系问题典型地体现在社会科学与现代国家的关系上。关于现代国家的建设,俞教授主要谈到了八个问题。一是社会科学与“国家理性”。二是社会科学与国家目标。三是社会科学与国家利益。四是社会科学与国家认同。六是社会科学与国家的制度设计。近代以后国家政治制度主要在划定国家公共权力与公民的合法权利之间的边界,以及国家各种利益之间的边界,社会科学家要根据这些边界制定一套合理的制度设计,确保国家不能超过公共权力的边界。七是社会科学与现代国家的历史记忆。八是社会科学与现代国家的普遍经验。最后,他得出了四点结论:社会科学的本质职能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除了为现代国家建设服务外,社会科学还肩负着探索真理和发现规律的责任;现代国家的繁荣与社会科学的繁荣紧密相连;社会科学与现代国家之间是良性互动的。
按照事先的安排,开幕式之后,论坛进入了分节讨论的环节,论坛共设“社会科学与国家建设”、“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现代国家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国家建设对社会科学的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思考”五个分主题,与会者据此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学术对话。
在本次论坛的第一场主题为“社会科学与国家建设”的专题讨论中,景跃进教授发表了题为“社会科学中的国家角色:中国的思考”的报告,从国家角色理论入手展开了讨论。他首先介绍了西方主流理论想象以及观念的历史变迁,随后指出设问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边界要划清,以限制政府权力;在制约权力的同时,如何让国家和政府的权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国家权力与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下,如何防止权力的滥用?国家有几种可能的途径:法治的道路,行政民主道路,阳光道路。最后,他提出了几点理论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三大挑战:在政党-国家体制下,如何发展民主?在大政府的条件下,如何制约权力?在强国家背景下,如何进行社会建设?考虑到国家的角色、国家的权力制约问题,是否两种权力关系要平衡,一是积极权力与消极权力之间的平衡;二是在积极权力的脉络内,把握好权力效能和权力风险的平衡。认真对待国家角色,不但对于中国今后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是不同学科共同面临的问题。
论坛的第四场专题聚焦于“国家建设对社会科学的要求”问题。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张小劲教授就“政治文件与文件政治:社会科学之于中国改革的知识贡献”发言。首先,张教授对政治文件和文件政治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在中国话语当中政治文件包括两类,一类是重大会议所通过的政治文件,第二类是特指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所下发的,带有特定文号的、事关重大政治问题和政策问题的文件,这些均统称为“中央文件”。围绕这些文件所发生的政治性、政治事件、政治过程,也包括围绕这些文件所酝酿、起草、成文、发布落实和废止这样一个进程,就构成了中国政治学的非常有意思的组成部分,即“文件政治”。2013年的文件政治和政治文件当中,最关键的就是三中全会的公报和决定。如果对三中全会的政治文件做一个小结,可以发现,新的动向如“治理”被写入政治文件,我们可以发现至少社会科学在学界对于“治理”问题的处理当中可以看到学界的努力变成一个政治决策的转变过程。知识的推进和演化确实具有影响,在争论中学界形成的深度共识能更好地完成知识向政策文件的转化。同时,学界的共识也会进一步影响社会和政界。
在论坛的最后,复旦高研院副院长郭苏建教授感谢各位参会者能够在高研院这个平台汇聚、进行思想上的交锋,感谢各位同道对高研院学术事业给予的支持。与会者也同样感到本次论坛研讨深入,收获良多。
(郭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