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学科

通知公告 更多…
于晓虹博士应邀参加“司法制度与实证研究”沙龙

2014-04-03

2014年4月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法社会学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实证研究中心、《交大法学》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司法制度与实证研究沙龙”在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举行。这一沙龙旨在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司法制度改革与社会转型之间的深层关系。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学术讨论。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讲师于晓虹博士应邀专程赴沪参加了本次活动。

 沙龙共分三个部分。开场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李学尧教授主持,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和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实证研究中心主任程金华教授分别致欢迎辞。沙龙主体部分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姚尚贤博士生与宋杰博士生主持。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贺欣教授首先作了题为“信访制度中话语的错配和纠纷的再生产”的报告,主要讨论了上访者为何选择北京作为上访目的地的问题。接着,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习超教授作了题为“A股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累积投票制的实证研究”的报告。他指出,累积投票制度在欧陆国家(包括英国)比较少见,但在美国的法律制度中却占有重要一席。通过实证研究与历史研究,习教授期望能为中国在相关制度的培育中提出建议。北京大学陈若英老师从中国上市公司为何会继续遵守一项已于2005年失去强制性效力的规则出发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华东政法大学程金华教授的报告题为“中国民间借贷的司法逻辑:对浙江省1421个法院判决的实证研究”。从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视角,思考司法如何应对民间借贷高发与失范问题。程教授采取卡多佐法官的分析框架,提出中国普通法官可能的三种结案方式:守法、破法与糊法,进而引出法官判案实践与法学研究之间所存在的鸿沟。浙江大学赵俊副教授对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反思。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李学尧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职业规制视野下的律师伦理——基于江浙律师界的实证研究”。该报告以职业规制目标的不同类型为前提,探讨国家在律师制度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国家参与后者发展的介入方式。

 清华政治学系讲师于晓虹博士作了题为“策略性付出:中国法院如何推进行政诉讼”的主题报告。该报告关注司法能动性的悖论问题,通过重新审视中国行政诉讼的发展轨迹,指出地方法院面对最高法院所延展出的一系列策略性服从实践,实际上并未真正解决中国法院系统间上令下行、条块区隔的现状。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陈越峰助理研究员从研究前提的设定、地方法院作为组织体的界定以及审级、案件选取等角度进行评议,认为概括性论述无法精确阐释地方法院相较最高法院的差异化。

 每位主题演讲者报告之后,是热烈的互动环节,来自不同学校的专家学者均表达了对于在法学研究领域中运用实证研究的关切。作为此次沙龙的总结发言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委张芝梅老师倡议类似活动平台能够越办越好,为我国司法制度转型提供智识。在渡过了紧张而精彩的学术讨论之后,“司法制度与实证研究沙龙”终于在一片掌声中落下帷幕。

(郭静整理)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