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学科

通知公告 更多…
景跃进教授出席复旦大学高研院“中国梦:价值建构与制度建设”学术论坛

2014-06-08

                     

2014年6月7日- 8日,由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复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梦:价值建构与制度建设”学术论坛举行在复旦复宣酒店四楼报告厅举行。本次会议共邀请40余位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参加,围绕“中国梦的国际维度”、“中国梦的历史考察”、“中国梦的学理辨析”、“中国梦的价值维度”、“中国梦的制度维度”五个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在论坛开幕式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副院长郭苏建教授指出,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成为新时期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政治理念和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理性的命题。从学理上来看,中国梦体现为一种中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也就是中国特色的未来理想图景和制度依托所塑造的中国发展道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价值、制度、实践既是社会科学最终影响社会发展实践的主要模态,也是社会制度运行的基本逻辑,特别是价值与制度他们不仅是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更是一国发展道路或者一国发展模式的主要依托,因此社会科学的理论模式或者人类文明的具体形态的表现不一样,它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为价值取向和相应的制度模式的差异性。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将”价值建构”与”制度建设”统一起来,才有可能把中国梦建构成统合“理想图景”和“制度依托”的发展模式,并转化成为社会科学的学理研究命题。由此而引起大家关注的一些具体课题,包括中国梦提出的历史背景,中国梦的内涵及其内容,包括价值、文化、制度等层面,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之间的相通性、差异性,实现中国梦的可能性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国梦的意义及相关复杂性问题。
 丹麦王国奥尔堡大学的李形教授应邀为本次大会做了题为“在‘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世界秩序下理解和解读中国梦” 的主旨发言。李形教授指出,目前对于中国的崛起主要是两大理论学派——现实主义学派和自由主义学派。现实主义学派认为,中国的崛起肯定是跟守成国之间分庭抗争的,肯定是有矛盾的;自由主义认为可以把新兴的大国纳入到现行的资本主义体系当中。他认为,如果在“相互依存主导权”的语境下来解读中国梦,中国梦就不能只从中国的角度来理解和诉求。必须要超出中国的国度和层次来探求中国梦的内涵和实质。即中国梦同美国梦、欧洲梦一样,都已经超出了“自我的梦”,而是嵌入到地区和世界政治变迁的过程中,成了世界秩序演进的一部分。
清华政治学系教授景跃进博士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活动,并在论坛第二场专题讨论“中国梦的历史考察”中发言。在题为《中国梦:探索中国道路的符号指南》的发言中,景教授首先指出,中国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很多人把它体系化了,但是核心是政治体制。中国梦在实现过程中面临着认同的双重挑战,一是在国内的认同度问题,二是国际上的认可度问题。在国际维度,我们可以设想三种理论上的可能性:第一是霸权替代的逻辑,就像历史上英国对荷兰的替代、美国对英国的替代一样,有人期待在全球的结构重构中,有一种可能性是中国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替代。第二,即使我们已经形成了世界体系,即使已经全球化,但我们依然强调在差异基础上的相互并存、相互依存,能不能设想这种可能性?第三种再理想一点,我们放开心态能不能建构一个普遍价值?就这三种可能性而言,中国要完全颠覆现有体系是是不可能的。我们的问题应该是,怎样在这个世界体系中加入中国元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新的历史舞台上去重构人类的普遍性。从国内来看,中国梦的国内认同是其内在的根基所在。从国内角度看,我们面临着“三信危机”:信仰危机、信心危机和信任危机。一直以来,我们基本上是用实用主义的方式来对待这一问题。中国梦的提出标志着意识形态上的转变,即以更有作为的方式直面这一问题。所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重要的命题,一是“三个自信”,二是中国梦。
论坛发言精彩而热烈。论坛最后,复旦高研院副院长郭苏建教授再次代表高研院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学者和朋友,相信大家度过了两天愉快的研讨时间,并希望再次邀请大家,就更多的学术问题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研讨与对话。
(郭静整理)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