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9月12日,清华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博士出席腾讯思享会与美国作家何伟(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就“异国的观察者和写作者”为主题展开对话。
何伟大学毕业后即来中国四川涪陵教授英语,后根据其两年的亲身经历写作了《江城》(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深受中外读书界的好评,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其后的《甲骨文》(中译本,台湾八旗文化2011年版)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又长期名列亚马逊书店中国社科类图书第一名。本次思享会上,何伟携新出版的《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与刘瑜博士对谈。
对话首先从“埃及革命”开始谈起,然后涉及埃及作为现代国家的发展以及埃及的社会分层及其政治偏好问题。接着,对话又转向中国的社会变迁与变化问题。在对话中,刘瑜博士认为,作家应当保持敏锐的观察,而这种观察与作家的“陌生化”相关。因为“思考的本质就是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就像一个哲学家说过的‘哲学起源于惊奇’。我觉得如果缺乏这种能力的,你就很难去反思你所看到的世界,因为太容易把自己看到的事情当作理所当然,当作唯一的可能性。你只有把它陌生化,才能意识到这仅仅是多种可能性之一,这是一个思考的起点。对此何伟表示赞同,并且承认保持新鲜触觉的方法是每五六年换一个地方居住。如果太习惯了,可能就不够新鲜了,观察的角度也没有什么改变了。依据何伟的经验,在中国,大城市太热闹,而小地方比较冷清,更容易发现历史的回响。作为异国观察者,要尽量保持新鲜感和平视视角。“陌生化”和距离感是观察者思考的起点,不要把自己看到的事情当作理所当然。